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229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班第六周笔记总汇

[复制链接]

223

主题

211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20: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验班第六周学习总结
这周的学习主要是细读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古诗;每天听一小时历史;看了一段隋唐的中国文学史。
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古诗,读了张九龄的感遇两首。从这两首感遇诗中,体会到了诗歌中比兴的作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品德,自己的情感,都在所咏之物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首的“草木本有心,所求美人折?”到其二的“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可以看出作者还是希望得到赏识的,其一只是被贬后的牢骚语罢了。诗中的那种情绪,是作者处在特定的处境时才有的,我们现在写诗时,没有这样的境时,而去刻意的模仿,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读李白的五言古诗,让我对李白的认识深了一层。他怀才不遇时的那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是常人没有的。在孤独时能邀月邀影共饮,这种丰富的想像力,这样的浪漫情怀,也是常人没有的。
读了他的《春思》,喜欢“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这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手法类似,拉开了空间距离,这样的两个画面,在同一气氛中,让情感更加饱满。“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种无理而妙的奇特思维,让人赞叹。
读杜甫的五言古诗,感触更深。从年轻时的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后来“万事随转烛”的世事变幻莫测,再到安史之乱时的“访旧半为鬼”。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从他的诗中,感觉到的是无限沧桑,更多的是他与理解越来越远的那种忧怨,体现他那颗忠君爱国之心,让人钦佩。
从唐诗三百首中学到的词语:
却顾:回顾
造化:天地,自然
钟:集聚
学到的意象:
转烛:风摇烛火,喻世事变幻莫测。
从中国文学史隋唐文学前部分中,了解了隋文学到唐朝文学的发展与变革。隋文学对南北朝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仅限于南北文学的诗风合流,但合而不同。
到贞观初唐时,诗风宫廷化,多唱和咏物之类的应制诗,大多追求词藻华丽,琢磨表现技巧,少了生意。
到上官体时,有了创新,着重物的细腻和精巧方面,但题材还局限于宫廷诗风。
这些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的接触面也非常有限,对诗歌的改革难担大任。
再到后来的初唐四杰,他们反对词藻华美,无内容的诗风,提倡抒发自己情感。题材也从宫廷走向市井。这是对诗歌的一大突破。
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对近体诗(五言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沈佺期和宋之问提出了粘对。他们重技巧而乏情思。但一旦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主要体现在被贬时,往往会出严格律的佳作。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宋之问的《度大庾岭》等。
唐诗变革的关键人物是陈子昂,他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他不但在理论上推翻宫廷诗风,还落于实践,他的《感遇》38首体现了这一点。他在建议没得到釆纳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听了一段唐诗科举制,知道了设立科举制是在隋朝。隋文帝设立了秀才,到隋炀帝时,增加了进士。到初唐唐太宗时,进士科目得到改善。到后来武则天时,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增加了乡试,也对进士录取人数在唐太宗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几倍。
附笔记:
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
2016.4.18周一笔记:
1.《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草木茂盛。
张九龄:从初唐转盛唐早期诗人。张九龄做《感遇》12首,唐诗三百首摘取两首。这两首诗是在张九龄遭馋贬谪后所作。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曾任宰相,他敢于谏诤,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这样的人才,免不了遭人嫉妒,在遭奸人诋毁之下,两次被贬。这首诗就是借诗来抒发自己的牢骚。全诗比兴,抓住兰草和桂花清雅高洁的特征,来暗喻诗人自己品行的高尚。
总结:早在《诗经》中已大量采用比兴,以后的文学作品,大多用比兴这手法。而我们现代人学诗,缺乏的就是这点,至少我个人是,不能准确的抓住比物之特征,不能从物中找到与自身的契合点。一方面应该是读得太少,还有一方面应该是对事物的观察不够。
2.《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终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江陵时所作。借丹橘来喻自己的贞操。江陵是盛产丹橘之地。诗人即是写实,又是托物言志。屈原的《橘颂》赞美橘树的“与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张九龄这首也有此意。后两联还道出了贤人不被人识,只能徒自不平之意。这与第一首的“何求美人折”好似有些矛盾,可以看出,其一尾联虽说不求美人折,那只不过是牢骚语罢了。
总结:诗人在特定的某种情绪下,才会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诘问,这样的牢骚语。我们现在模仿古人的这种创作,却缺少了这种情绪,这种情感,所以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
2016.4.19周二笔记:
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此诗写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抒发的作者远离红尘俗事的那种惬意心情。全诗分四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下终南山。五六七八句为第二层,写过斛斯山人宿。从九到十二句为第三层,写置酒。最后两句为第四层,感慨。听企鹅音频时,学到了长篇古诗要分层,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诗意。这首田园诗,没有特别喜欢的地方。学到了几个词语。却顾:回顾。松风: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另有几个句子还是感觉很不错的:“山月随人归”喜欢这种拟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那种山人家幽静的环境刻画得很生动。
总结:自身没有过作者那种境,很难进入作者的境界中,无法体会那种美。是阅历的不够?还是自身达不到那个高度呢?
4.《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名满天下,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天宝二年(743年)因李白得罪高力士,谗谤于玄宗。玄宗开始疏远李白。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自知不为朝延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放还。此诗写于玄宗疏远李白时,另一种说法是说写于赐金放还时,当时诗人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分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花间独酌的孤独,邀明月与影为伴。从五句到十二句为第二层,写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情感。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相约明月与影,点出归隐之意。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孤傲、狂荡不羁的性格。
总结:李白的这种洒脱,这种浪漫情怀,这种丰富的想像力,是后人无法学到的。明明是怀才不遇的孤独,在他笔下,却写得如此浪漫,如此的洒脱。这是世人所不能的,真不愧是诗仙呀!
5.《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是写思妇怀人的,思妇见到眼前的桑叶茂盛,想起远在北方戍边的丈夫,不直写其思念之人,而是从侧面写思念之人所在地的春草,此时应该是刚刚发芽。想到丈夫此时也正思念着归家吧,而此时思妇已是因思念而肝肠寸断。她把这种忧怨的情绪怪在春风的头上,怪春风入了她的罗帏,掀 起了她的思念之情。最喜欢后两句的巧思。
总结: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要生动含蓄得多,那种曲折的情思感人至深。后两句的巧思,无理而妙。通过这首闺怨诗,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应该说诗歌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
2016.4.20周三笔记:
6.《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天地,自然
钟:集聚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23岁时在洛阳应试落第,后探视在兖州司马任上之父杜闲。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裘马清狂”的游历生活。在这十年间,杜甫多次游历山东,饱览了齐鲁之邦的名山大川,并对泰山独具情缘。此诗在游历赵、齐等地时作。属于他早期作品。
此诗气魄宏大。抒发了作者的雄心、抱负和气概。这与他中晚期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在当时的太平盛世,再加上当时的杜甫没经历过风雨,没受过政治打击。当时那种雄心壮志,远大的政治抱负,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喷发而出。
总结:写作风格会受时代背景影响,也会随着自己的阅历,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改变。诗风不是根据一两首作品而定的,是根据他的大部分作品而论的,在什么背景下,就写什么样的诗。
7.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处士:处chǔ
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翌年春又由洛阳返华州,途中遇故旧卫八处士有感而作。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局势动荡不安,再加上正是荒年。杜甫在途中遇友,并受到礼遇,悲喜交加,发出无限的感慨。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与故人的久别重逢。从五句到八句为第二层,写遇友后的激动心情,发出一些感慨。从九句到二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拜访卫八处士家的情景。最后两句为第四层,重逢后又别离的伤感之情。这首诗通俗易懂,很容易进入作者的诗境,读后让人很伤感。
最喜欢的句子:
1.“访旧半为鬼”这一句把二十多年的艰难,和世事的动乱总括了,情感丰富,语句精炼。
2.“夜雨剪春韭”这句虽然是典,但不看成典,也能深深的体会到主人好客的那种热情。我是农村人,这种情景我经历过。要是晚上家里来了客人,再大的风雨也会到地时去摘些新鲜的蔬菜,招待客人。虽然剪的不是春韭,但这种待客之道,刻画得非常生动,能从剪春韭引申出主人的心理活动。
总结:
参商: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
这首诗非常感人,把那种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经过战乱,饥荒时的感慨,以及即将离别的伤感,各种情绪参杂在一起,感人至深。通过这通俗易懂的文字,很容易就进入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有这种强烈的情感时,为什么表达不出来呢?
2016.4.21周四笔记:
8.佳人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携家眷寄居秦州,生活十分困难。也许当时真有这样一位佳人,杜甫借这佳人的情况,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诗中。诗共分三层。前八句为一层,写佳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她的不幸遭遇。从九句到14句(中间八句)为第二层:佳人倾诉被薄情的丈夫抛弃。最后八句为第三层:赞美佳人虽遭不幸,但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全诗生动感人,层次分明。
喜欢的意象:
1.      草木:有荒野之意,写出生活环境。也有卑贱之意,突出佳人目前的状况。
2.      转烛:风摇烛火,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3.      柏、修竹:又是实指,又具象征意。暗喻佳的的不畏风寒,不惧生活艰辛,忠贞于丈夫的高尚情操。
喜欢的句子:
1.万事随转烛:喜欢这比喻,恰到好处。
2.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合昏:夜合花,朝开夜合。喜欢这种比兴。
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对比中的伤感更甚。
4.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个人理解倾向于佳人对丈夫的忠贞。
5.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喜欢结句的景结。
总结:杜甫在秦州是生平最困难时期,当时安史之乱加上饥荒,这些都是次要的。杜甫至始至终都怀有“至君尧舜上,更使风俗醇”的抱负,但皇帝的日渐疏远,最后被贬,离他的理想也越来越遥远。有种被君王抛弃之感。诗人借鉴屈原“香草美人”的写法,把佳人的遭遇与自身相结合。
9.《梦李白.其一》
作者: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吞声:泣不成声
李白因永王磷案被牵累,先囚于浔阳,乾元元年(758)流入夜郎。当时杜甫飘零秦州,得知李白流放夜郎,日夜思念,以至积思成梦,而有此章。诗共分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杜甫得知李白流放的消息后,生出的担忧。从五句到十二句为第二层,写李白入梦,怀疑是魂归来。对李白的担忧加深一层。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诗人对李白的叮咛,担忧之情更进一层。情感层层深入。李杜友谊深厚,杜甫对李白的才能和生平给予了很高的常识和评价。在得知李白遭遇不幸时,以梦的寄托追述对李白的同情和怀念。
总结:杜甫思维独特。在得知好友李白遭遇不幸时,会想到种种不测,明明是自己思念成梦,却想成是他的魂魄归来。这种思维应该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当时正逢战乱,又闹饥荒,杜甫辞官从华州到秦州,这一路走来,“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屡见不鲜,在此时得知李白流放夜郎的消息,难免会想到种种不测,甚至想到死,这是对友人的无限思念和担忧。当时通讯不发达,友人的久无音讯也加深了作者对他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如果是我们现代,要是友人遇到不幸而想到死的话,就变成诅咒,那就太不地道了。从这点上,更深的体会到读古人诗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10.《梦李白.其二》
作者: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第一首写初梦李白时,对好友生死的担忧和思念。第二首写屡梦李白,在梦中好友的形象,对此发出感慨。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读到这句自然会想到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见浮云而思游子,是诗人比兴常用的例子。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让我想起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自己思念好友而梦,是自己对友人的情谊深厚,却反过来说友人入梦是“故意长”,这和他的《月夜》思维相类似。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写杜甫梦境中李白的形象,这形象是杜甫心中所想,借梦道出。后两句是对此发出的不平声。因为杜甫也经历了李白一样的遭遇,这种不平声就更加的强烈,同病相怜让这情义更深一层。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着心情好沉重,有种想哭的冲动。这一声叹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诗人叹息友人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遭遇叹息。杜甫忠君忠国,青年时就有“至君尧舜上,更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经过政治上的种种打击,皇帝的疏远、被贬。此时看着民生疾苦,而他的梦想却越来越远,那种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的不平声,全在这一声叹息中了。
学到的词语:
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化
2016.4.21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促进隋唐文学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           统一国家的建立
隋建立时间:北周大定元年(581
隋文帝:杨坚,称隋文帝。改元开皇,国号隋。
统一南北:开皇九年(589),灭陈叔宝(陈后主),统一分裂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朝。
隋代文学作者分两部分:
1.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北朝诗风。
2. 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南朝诗风。
卢思道:借鉴南朝诗风,名作《从军行》
杨素:隋朝开国重臣,名作《出塞》
薛道衡:名作《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总结: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主掌贞观诗坛: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清醒的认识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贵于清绮: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所长:【宜于歌咏】;所短【流于轻艳纤弱】
重乎气质:对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所长【贞刚壮大】;所短【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
南北诗风融合: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
贞观诗风宫廷化: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
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上官仪(608~644)。 “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总结: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难担诗歌变革的大任。
二,王绩与四杰
1.王绩:(589~644)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诗风: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代表作《野望》,不施脂粉的相素美。
2.初唐四杰: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有文才而自负。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
王勃:(650~67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650~693)《从军行》
卢照邻:(634~689)《行路难》、《长安古意》
骆宾王:(619~684)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李峤:重技巧而乏情思。一生仕宦显达而较少挫折,多为奉命或应制之作,故缺乏生意,无多少可取之处。但讲究修辞技巧,推动了五言律诗的发展。
五律定型:宋之问和沈佺期提出粘对。
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初唐七律样板。
总结:这种应制诗风,诗人一旦因政治变故而遭谪贬,有了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容易写出情韵俱佳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出生梓州射洪地主家庭。22岁落第西归,在家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生活。永淳元年(682),中进士,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武则天常识,官至右拾遗。后因言事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1.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体现于《感遇》38首。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但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2.      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北征契丹,军次渔阳。由于建议未被采纳而钳默下列,因登蓟北城楼,他有感于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的往事,写了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3.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是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一,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张若虚:生平不详,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
刘稀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11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沙发
发表于 2016-4-23 22: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千月23日笔记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子乘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鉴赏
作者:佚名
  此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今天的晨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阅读与陪伴!让我们在学习与欣赏中悠然自得、天天收获好心情!由于时间关系 恕不一一回复,谢谢大家!!

2014年4月22日笔记
白居易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李商隐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说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
天涯语录
前刚才下楼一瞬间,写了一首诗,
踏月归时惯见卿,无情春雨落红英。
今朝想是花应尽,近日天涯绕路行。几天 我写了一首  
几番风雨送余春,一径残香愁煞人。今夜烦君莫相踏,且由花睡到清晨。
以前写过一首诗     邀春为说客,说动一支红。不忍簪冠上,随其浴晓风。

落英成阵苦催春,绕路题诗怕踏尘。
自古词坛高圣手,眼前都是惜花人。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新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新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译文
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真不祥。
撒下鱼网落了空,一个虾蟆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驼背丑老公。

注释
⑴新台:台的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有泚(cǐ此):鲜明貌。
⑵河水:黄河。弥弥(mí mí):水满貌。
⑶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
⑷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鲜:善。
⑸有洒(cuǐ璀):高峻。
⑹浼浼(měi美):水盛貌。
⑺殄(tiǎn舔):善。
⑻鸿:蛤蟆。离:通罹,遭受。
⑼戚施:驼背,一说蛤蟆。
鉴赏
作者:佚名
  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自《毛序》以来,古今说无异辞。  全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杨玉环,先让她入道观做女冠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啊。反形(或反衬)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齐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齐姜,也要为天下少年鸣不平。
  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多么倒楣,多么丧气,又多么无奈的事啊!想一想电影《红高粱》中的“颠轿歌”吧,如果忽略孰男孰女不计,整个儿就是“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意思。歌中调侃的男子遇到个丑新娘,还可以通过“睡猪圈”来逃避。而旧时的女子,在婚姻上遇到白猫黑猫的掉包事件,除了认命,没有任何法子。——齐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齐姜泪流不止之意,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

  封建道德的虚伪性,表现在它的对下不对上。这是绝对的不公平。统治者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忠贞不二,自己却两面三刀;要求百姓规规矩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道德沦丧之事,上层社会没有一代无之。卫宣公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的唐明皇也有“新台”之讥,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新台》一类讽刺诗自有其认识价值。

   今天的晨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阅读与陪伴!让我们在学习与欣赏中悠然自得、天天收获好心情!由于时间关系 恕不一一回复,谢谢大家!!!


2016年4月21日笔记
天涯语录
我发现一个问题
不仅仅是你   大多人 包括我 也这样
有情的时候   如果为了达情   言辞就不美 没有诗味

反而是  无情的时候  为了凑一首诗   写出来的东西 往往可读
两个问题
第一  这个毛病 怎么养成的?
第二  有了这个毛病  怎么解决?
关于养成
起初学诗词的时候  一味的追求写   写作业  写步韵   写题图 写贺词  
其实都是虚的  都是无情的    这样的写多了  养成了一个习惯  只会写虚的  写网络间的东西   不会写真情实感了
一旦有了真情实感  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练习  所以  写出来的东西  很幼稚 不是打油,勉强算是顺口溜
怎么治病?
多从生活入手  去练习   然后 写完之后   多去修改   
在不把原来的立意改没的情况下    尽量修词炼句  
当然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多看书   去养诗心
没有诗心  就算文辞在优美  都白扯
我们和诗人区别在哪里?   学识底蕴是一方面  但是这个是可以弥补的  
最重要的是  人家心中自有境界   这个境界  源于诗心

我们没有这个境界啊    写出来的东西就如同白蜡一般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静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⑷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怿(yuè yì):喜悦。女:汝,你。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⑾匪:非。
⑿贻:赠与。
鉴赏
作者:佚名
  《静女》一,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



2016年4月10日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北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北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译文
北风寒冷猛吹到,大雪飞扬满天飘。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一块跑。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出逃。
北风呼呼透骨凉,大雪飘飘白茫茫。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归他邦。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没有黑的不是乌。你和我是好朋友,携手乘车同离去。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出。

注释
⑴雨(yù玉阿)雪:雨雪。雨,作动词。雱(pāng,音滂):雪盛貌。
⑵惠:爱也。
⑶虚邪:宽貌。一说徐缓。邪:通徐。
⑷既:已经。亟:急。只且(jū居):作语助。
⑸喈(jiē皆):疾貌。一说寒凉。
⑹霏:雨雪纷飞。
⑺同归:一起到较好的他国去。
⑻莫赤匪狐:没有不红的狐狸。莫,无,没有。匪,非。狐狸、乌鸦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此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今天的晨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阅读与陪伴!让我们在学习与欣赏中悠然自得、天天收获好心情!由于时间关系 恕不一一回复,谢谢大家!!!


2016年4月19日笔记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北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北门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译文
我从北门出,忧心深重重。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注释
⑴:即“忧心忡忡”,殷殷,多、盛的样子。
⑵: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巨):贫寒,艰窘。《尔雅》”窭,贫也。“《集传》“贫而无以为礼也。”,意即财政拮据、窘困。
⑶:已焉哉:感叹词。算了吧。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⑷:王、事:周王的事。适:之。适我::之我。政事:日常行政事务、公事、公家的事。一,都、一并、完全。埤(pí皮)益:增加、堆积。
⑸:室人交徧讁我:室人,家里人。徧:同遍。交徧,交替、轮流,每个人都来一次。讁,读音(zhé哲),谴责、埋怨、数落。
⑹:敦:投掷。埤遗:犹"埤益"。遗,交给、加给。
⑺:摧:挫也,讥刺、挤兑、讽刺。《笺》:“摧者刺讥之言。”
鉴赏
作者:佚名
  《毛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公元前707年(卫宣公十二年)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天涯语录
旧生萍处泥犹绿,新落花时水亦香。

这句好



2014年4月l8日笔记
   初升的朝阳 第一缕送给大家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赏析及注解之国风·邶风《泉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泉水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注释
⑴毖(bì必):“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⑵淇:淇水,卫国河名。
⑶娈: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⑷聊:一说愿,一说姑且。
⑸泲(jǐ挤)、祢(nǐ你)、干、言:均为地名。
⑹饯:以酒送行。
⑺行:指女子出嫁。
⑻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辖皆作动词。
⑼还车:回转车。迈:远行。
⑽遄(chuán传):疾速。臻:至。
⑾瑕:通“胡”、“何”;一说远也。
⑿肥泉、须、漕:皆卫国的城邑。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⒀兹:通“滋”,增加。
⒁悠悠:忧愁深长。
⒂写:通“泻”,除也。与卸音义同。
鉴赏
作者:佚名
  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读解

作者:佚名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 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 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 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 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 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 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 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 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 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者丧失家园,方才体会到家园 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 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之所,同时也是失去 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 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牺 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 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圣 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 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灵上帝而成为人们精神 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 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今天的晨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阅读与陪伴!让我们在学习与欣赏中悠然自得、天天收获好心情!由于时间关系 恕不一一回复,谢谢大家!!!


2016年4月17日笔记摘录(下周)
杨花诗最佳者,前辈如查他山云
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阑。
黄石牧云
不宜雨里宜风里,未见开时见落时。
严遂成云
每到月明成大隐,转因云热得徉狂
薛生白云
飘泊无端疑“白也”,轻盈真欲类“虞兮”
王菊庄云
不知日暮飞犹急,似爱天晴舞欲狂
虞东皋云
飘来玉屑缘河软,看到梅花尚觉肥
意不同,皆妙境也,近有人以此题
燕以均云
小院无端点绿苔,问他来处费疑猜。
春原不是一家物,花竟偏能离树开。
质洁未堪污道路,身轻容易上楼台。
随风似怕儿童捉,才扑阑干又却回。
蔡元春云
沾裳似为衣添絮,扑帽应怜鬓有霜。
似我辞家同过客,怜君一去便不归。
李荚云
偶经堕地时还起,直到为萍恨始休。
杨芳灿云
掠水燕迷千点雪,窥窗人隔一重纱,

愿他化作青萍子,傍着鸳鸯过一生。
方正湗云
春尽不堪垂老别,风停亦解步虚行。
钱履青云
风便有时来砚北,月明无影度墙东。
未完待续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3 21:50 , Processed in 0.1091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