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班2016年4月学习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牢牢记住了一句:“摒除杂念,持之以恒” 1.就我目前的学习进度来讲,得先“有识”,诗是建立在文学底蕴上的,所以需要不断的积累。也只有读书才能医俗。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得有所感悟,当感悟形成习惯,才会有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是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 2.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得练笔。“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现在的我,先努力找“薄薄酒、丑丑妇”。不管写得好与坏,真情必须得有。无情不落笔。 3.诗来自于生活,而不是来自网络。练笔时就地取材。“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这样的诗才有真情,才有时代感。时代感不是在于意象,而是题材,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物,而不是用眼。 心中的竹才是艺术,心中有,笔下才会有。 总结:认识到了这些,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下笔了,细细思考,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觉得自己目前积累太少,很多时候的想法不成熟,写的东西过于表面。二是着重点在积累上了,精力偏向于读。三是有感觉时,却无从下笔,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这情绪表达出来。四是勉强表达出来了,却看不上眼,感觉到了很多不足,从而信心渐失。老师一再的提醒积累与练笔要结合,别学成了学者,不会写诗了。接下来我得想办法克服这点。 这一月的学习内容: 一、 中国文学史 1.远古时期:主要是口耳相传的传说和歌谣。最有神话学价值的《山海经》 2.夏商时期:以原始宗教为主,以巫文化作代表。 3.春秋时期:由巫到史。开始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诗经》、《尚书》、《左传》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立足于现实,看重政治形势和政治手段。《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葛子》、《韩非子》、《楚辞》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列子 庄子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5.秦时期:《吕氏春秋》,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秦朝唯一的诗人李斯,写散文《谏逐客书》,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 6.西汉时期:《淮南子》,司马相如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难蜀父老》。杨雄有《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总结:看过前面这段文学史,很多名篇都想读读,苦于时间太少,想读的东西过多。特别是对《战国策》感兴趣,想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家位的智慧。考虑与历史同步,目前历史学到春秋时期,结合历史,开始读《左传》。由于我们学习的是唐诗,中国文学史和历史都直接跳到隋唐。 隋唐文化: (一)隋文化 1.卢思道:借鉴南朝诗风,名作《从军行》 2.杨素:隋朝开国重臣,名作《出塞》 3.薛道衡:名作《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总结: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二)初唐诗坛 1.贞观诗风宫廷化: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 2.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细腻、精巧。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总结: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难担诗歌变革的大任。 3.王绩: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代表作《野望》 4.初唐四杰:反对纤巧绮靡,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题材也由宫廷走向市井。 5.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重技巧而乏情思。这种应制诗风,诗人一旦因政治变故而遭谪贬,有了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容易写出情韵俱佳的优秀作品。 6.陈子昂: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体现于《感遇》38首。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总结:对文学初步了解了这些,后面的内容还没涉及到。每个时期的文学特征不一样,中国文学从最初的神话一步一步演变,后人从古人的文学中取之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吸取前人的文学,然后创新。先吸取,才会有创新。感觉我们需要吸取的东西太多太多、、、、、、 二、历史 历史方面的收获是理清了朝代顺序:上古——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新中国 重点看了上古,夏,商,春秋,隋唐的历史。对历史演变和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有了一些了解。对于我这历史盲来说,收获大大滴有,兴趣也浓厚。 三,了解作者生平 听了杜甫和王维的生平,发现详细了解作者生平后,再读其诗,能更深的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其境,与古人神交,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泪。 四,读唐诗三百首 在读唐诗三百首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大到作者的品性,作品的意境,小到词语。我读诗时,对意象,比兴的用法比较深入,因为这是我所欠缺的。所谓缺什么就补什么。我觉得这不影响我对作品的欣赏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