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耘梦 于 2021-12-26 06:42 编辑
十九班升级考试卷
望梅10-耘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例词1.
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例词2.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例词3.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以上三首词各属于哪种词风,再举出两位具有相关风格的古代词人及其作品一。答:例1属于婉约风格,例2、3属于豪放风格。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题2、例词1用的是哪种起结方式,简略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
答:例词1用的是情起议结的起结方式。
情起,加强情感渲染,直击读者心扉,引起共鸣。
议结,往往是议论中带抒情,是情感的升华,或是情感的依据,以此增强感染力。
问题3、例词3用的是哪种谋篇结构。
答:上阕叙事,下阕议论抒情。
问题4、例词2的韵部属于哪一部,这个韵部通常能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答:属于词林正韵第十部。情感欢快、闲适。
问题5、从三首例词中找出领字,对仗。
答:答:领字:《望海潮》中的“有”。
对仗: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二、赏析题(50-200字,30分)
1.例词1的情感表达特点,分析首拍的用字。
答:醉酒引发对往事的回忆,别后的孤独、思念、从期望到失望,抒发词人伤离的情怀。
“醉拍春衫”是离恨的发泄。“醉”引发了“拍”这个失态的动作。
“惜旧香”是离恨的根源,“旧香”,指代旧情,表现出词人对心上人的爱慕,其实春衫上的“旧香”,经过“年年”、“月月”漫长的浸淫,
早已消失贻尽,只是词人的一种错觉、一种心灵感应。"惜"字则饱含词人对旧日恩爱的深切怀念和依恋。
“醉拍春衫惜旧香”,首句抒情且情景交融,抒发情感较含蓄,而接下来的“天将离恨恼疏狂”,则直抒胸臆,“恨”、“恼”、“狂”,
则将情绪宣泄到极致,足以引起读者心灵的共振。
2.例词2的写作风格。
答: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大笔浓墨,饱蘸激情,用带有夸张的笔调,勾画出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意境开阔。上阕前三句点出了“形胜”与“繁 华”,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几个字,做形象的铺写。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并描写于“好景”中出现的各阶层的人物。结尾则以赞美之语收束。从音律上分析,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
3.例词3的风格特点。
答: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发出如雷鼾声,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下阕就写酒醒后的思想活动。词人盖世才华,却受尽冤屈,落得个获罪流放的下场。但他豁达豪放,不为人生的挫折而颓废,而是离开名利场,
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寄情诗词。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描白,口语入词,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煞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格调超脱飘逸,颇能体现苏词豪放之特色。
三、写作题(30分)
填一阙踏莎行。主题惜。词林正韵,韵部不限。
答:
踏莎行•惜前缘
风堕残红,波寒孤鹜,葭花落尽残阳暮。秋来莫上望江楼,一江狼藉流何处?
情寄梅花,诗留绢素,惜缘红豆千回数。清霜白了女儿头,几多离索于谁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