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逆游之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书之《大学》全文注解

[复制链接]

223

主题

211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21:3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4)《帝 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 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 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 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 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 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 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 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 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 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 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 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为目的。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6-7 22:32 , Processed in 0.1090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