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20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山老师谈秋兴八首

[复制链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6:5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逆游之鱼 于 2015-10-8 15:26 编辑

秋兴
朝代:唐代
者:杜甫
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上风云地阴。
两开他泪,孤舟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帝城高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斗望京华。
听猿下三声泪,奉使虚随槎。
画省香炉违枕,山楼粉隐悲笳。
请看上藤萝,已映洲前芦花。


千家山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刘向传经心事违。
少年多贱,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棋,年世事胜悲。
王侯第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绕龙鳞圣颜。
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江头,万里风烟素秋。
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gǔ,锦缆牙墙起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女机丝虚夜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露冷莲房坠粉红。
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峰阴渼陂。
香稻馀鹦鹉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曾干气象,头吟望苦低垂。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赏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7:10:21 | 只看该作者
其一
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上风云地阴。
两开他泪,孤舟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帝城高暮砧。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7:15:17 | 只看该作者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斗望京华。
听猿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槎。
画省香炉违枕,山楼粉隐悲笳。
请看上藤萝,已映洲前芦花。

这两句写诗人在夔州孤城,从日落黄昏直坐到深夜,翘首北望长安;身在剑南,心怀渭北,那里兵戈未息,局势不稳,诗人忧心如焚。诗句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目睹国家残破,自己不能有所作为,言外之意,发人深思,耐人琢磨。
翻译: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这组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 抒写遭逢兵乱, 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 于凄清哀怨之中, 具有沉雄博丽的深闳意境。
《秋兴八首》是老杜“以其生平之所郁结 ,与其遭际 ,暨其伤感 ,一时荟萃 ,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绝调”。这八首诗从内容到技巧 ,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到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郝敬称为“真足虎视诗坛 ,独步一世”。黄生曰 :“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 ,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公元 763 年) 虽告结束, 但边患并未消弭, 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 战乱时起,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 辗转入蜀, 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 杜甫难以存身, 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于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 766 年) 到达夔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 备尝艰辛, 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壮志难酬, 慨丛生, 遂在孤城的暮色中, 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 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 是国家的象征, 诗人忧国忧民, 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 : “乘槎消息断 ,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粉蝶,指城上涂着石灰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 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 , 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他因此引以为憾 , 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 , 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 , 以浮槎上天为喻 , 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他来到长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向玄宗献赋,上表陈情,恳求重用,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他在“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孤舟难返,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画省香炉违伏枕”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闻笳声更哀,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首,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名家点评:《唐诗品汇》:刘云:语苦(“听猿实下”句下)。

《七修类稿》: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画省香炉”虽点缀意,然亦朴。吴山民曰:三、四根“京华”句说来。周珽曰:精笃快思,异情自溢。

《唐诗评选》:斡旋善巧。尾联故用活句,以留不尽。

《杜臆》:“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香炉”,因“伏枕”而“违”也。
《杜诗解》: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与第七首三、四一样奇妙,……“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义门读书记》: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
《钱注杜诗》:“每依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
《围炉诗话》: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

《唐诗别裁》:“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读杜心解》: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明“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月”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
《杜诗镜铨》:此八诗之骨(“每依北斗”句下)。对结无痕,(八首)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杜诗言志》: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钟,生平命脉,昏在于此。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7:26:31 | 只看该作者
其三
千家山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刘向传经心事违。
少年多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1)翠微:青的山。
(2)信宿:再宿。
(3)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4)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5)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赏析】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义门读书记》:“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
《钱注杜诗》:《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
《围炉诗话》: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
《山满楼笺注唐诗》: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
《唐宋诗醇》: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唐诗别裁》: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
《读杜心解》: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园”、“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
《杜诗镜铨》: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减乃祖(“同学少年”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
《唐诗成法》: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
《网师园唐诗笺》: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379

帖子

1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2
5#
发表于 2015-11-16 09:24:20 | 只看该作者
真好,这样太方便了,鱼鱼辛苦啦,谢谢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12-22 13:19 , Processed in 0.1470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