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21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复制链接]

45

主题

379

帖子

1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邹忌12齐王3纳谏4
邹忌zōu jì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7。朝zhāo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 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28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cháo 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1-2] [3]
注释译文[url=]编辑[/url]

词句注释
1.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谏: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3.         齐王:即齐威王。
4.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         修:长,这里指身高。
6.         有:通又。
7.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8.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形,形体,貌,容貌。
9.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10.   窥镜:照镜子。
11.   孰与:表比较,两者相比,哪个更甚。即同……谁相比,谁(哪一个)……
12.   及:比得上。
13.   旦日:明日,第二天。
14.   孰视之:孰,同,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   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   寝:躺,卧。
17.   美我:以我为美。美,这里是意动词,认为美。
18.   私:偏爱,动词。
19.   诚知:确实知道。诚,的确。
20.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下省略余字。于,用于形容词(谓语)后表比较。
21.   地:土地,疆域。
22.   方:方圆纵横。
23.   宫妇: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侍从。
24.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   之:音节助词,不译。
27.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能兼听。
28.   善:好。
29.   乃:于是就。
30.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批评。
31.   受:给予,付予。
32.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   期()年:满一年。期:满。
36.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使别国敬畏。[1] [3]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379

帖子

1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9:58:28 | 只看该作者
读之。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板凳
发表于 2015-11-27 22:26:53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字不认识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379

帖子

1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10:17:29 | 只看该作者
白话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3-4]
作品背景[url=]编辑[/url]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的支持。[5]
作品赏析[url=]编辑[/url]

分层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6]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4]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379

帖子

1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10:17:36 | 只看该作者
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7]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7]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7]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7]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7]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7]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7]
编者简介[url=]编辑[/url]

刘向(约前77—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1-3 11:03 , Processed in 0.1337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