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 故 人 庄
文/沧海一粟
衰草遮童趣,残垣断壁根。
寒鸦惊落木,别去老猢狲。
再次走过这座颓废的院墙,时间已直挺挺的走过八个年头。当狗尾草依旧随着春去冬来的风摇摆不定,当白杨根沿着旧时炉灶穿过炕头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西装领带已经替代开裆裤许久许久。
独自站在村头,泛黄的玉米地,崎岖的乡间小路似垂暮老人,诉说着过往曾经一代代的传承。小村不大,时常上演着不平常的故事,谁家又添新丁了,谁家有人过世了,喜的,忧的,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传到各家各户,引起村里人一阵骚动,然后趋于平静。时光流转,燕离燕归,当年过家家的玩伴已为人父母,当年咿呀学语的稚童也改变了旧时的模样,擦肩,已记不得是哪家的孩子。
听父亲说,今年雨水特别多,村里土坯老屋坍塌了不少,走过村头这座颓废院墙的时候,一条红色无尾的家蛇,断住了行人的去路,人们指手画脚的站在路边说着关于这条蛇的传说,有说是“宅仙”的,有说是“迷路仙”的,于是又引出了许多关于蛇的故事。说话间,这条蛇不顾行人的议论,探头探脑的穿过半掩的门缝,钻入草丛中,独自而去。这时我才注意到这个久经风雨的院落。
院子里长满青苔的黑砖红瓦胡乱的闲散在深草中间,坍塌的土坯墙露出基石,使得房间布局依稀可见,一棵参天大白杨,穿过炉灶笔直的向天空耸立着,两三只老母鸡悠闲的在里面寻找着一天的食粮,一把锈迹斑斑的锁头挂在沥雨而腐烂的两扇门中间,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一户人家。门檐上方隐约有粉笔字写着:电费27元。经过风吹日晒而泛白的对联,落魄的仅存了两个残字:左边一个“积”字,右边一个“第”字,料想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吧。
已经记不得这户人家的过往,听母亲说,这家有5个女儿,后来陆续远嫁他乡,留得两个老人驻守着这个家,以往老人健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女儿们带着孩子时常回来聚一聚,一大口人家好不热闹,后来老人年迈,相继去世,埋于祖坟上。按照村里的习俗,女性是不能去祖坟的,而老人又没有儿子,于是每次过节祭奠的时候,时常看到他们女儿们的身影。也会引起村里人旁边的说道。时间久了,也习以为常。
因了老人的去世,5个女儿分散四方,各自生活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或许姐妹之间也时常往来,只是村里已经很少见到她们的身影。房子经年不修整,终于还是倒塌了。一个“家”的标志,也随之消失。
听完母亲的讲述,心中无限的感慨,于是想起了梦中时常梦到的外婆家,外婆家跟我们村是邻村,相隔一条河,小时候时常在那里玩,依稀记得村口那块被坐的光滑的大青石,记得外婆家院子里那块弧形自然的磨石,影壁墙,还有那些吃不完的零食。多年不去外婆家,母亲说,现在房屋也倒塌了,一切不再是那时的模样。又是一阵莫名的感慨。
关于“家”,似乎这本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然而时代的变革,使的好多年轻人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外面的世界拥挤了,村落却空落落起来,留守老人便成了村里的“风景”。他们坚守着这个关于“家”的概念,他们守望者众鸟归巢,这便成了相聚的纽带。即使分隔天涯,也能找到一个可以投靠的港湾。只是,只是时间总在某一时刻催化了本该融为一体的东西,一切都变得飘渺起来……
依旧是这座颓废的土坯墙,秋风吹过,散落满地的枯叶,狗尾草生机勃勃的在墙头生长着,那些喜欢拾柴火的老人,眼望着厚厚的衰草和枯枝却不敢涉足的院子。仿佛如过眼云烟的故事,如同《穆斯林的葬礼》一样,曾经上演过多少的分分合合,喜怒哀乐的家园,忽然在某一时刻倒塌了,关于童年的记忆也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有满目的苍凉和已经拾不起来的回忆。
锈迹斑斑的锁头牢固的锁住这个没有围墙的院落,只是对于他们孩子来说,那个曾经叫做家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荒冢,一个剥落碑文的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