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8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十九初级班鹿鸣组考试贴

[复制链接]

2

主题

214

帖子

1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05: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学生 于 2024-1-28 21:51 编辑

鹿鸣03-挽清风
古典诗十九初级班升级考试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23分
1.按声律分,把诗分为(古体 诗 )和(  近体诗)两大类。我们古典诗十九学习的是(近体诗)。√

2.目前使用的平水韵是清朝康熙年代编的《佩文韵府》,共( 106 )韵(9504 )字。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3.判断一首诗是仄起或平起,是由第一句诗的第(二 )个字的平仄来决定的。判断一首诗是否仄收或平收,是由第( 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决定的。√

4.一首绝句分为( 4 )句、也称为(首联、颔联)联。扣1分

5.现代汉语的词分“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共12小类。实词包括(名词 )、(动 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和代词共六类;
虚词包括(副词 )、( 介词)、( 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共六类。√

6.对联最主要的四大忌:
( 三平尾三仄尾)( 孤平孤仄)(不规则重字 )( 合掌)√

7.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 )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后再没有改变的格律。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  )的原因,这是因为,格律规则在制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难免出现不符合后来的格律的诗,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8.《渔洋绝句十二法》原名( 《七绝12种作法》   ),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诗论、诗作 )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扣1分

二、选择题【20分】每小题4分。20分

1.下面平仄两用而意思不变的字有(   BCD)√
A间、B、看C听、D醒

2.写诗要尽量避免三个小忌是(  ABC)三个结尾√
A仄仄仄
B仄平仄  
C平仄平
D仄平平

3.下面都哪个句子是孤平(  D )√
A、不知海月何日生
B、鸡叫星沉月半斜
C、客愁长问酒
D、风定路旁聚落花
E、愁看落花人倚楼

4.下面属于入声字的有( ABC )√
A湿、B得、C白、D泉、E芷

5.《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上面这首七绝是渔洋第( A )几法?√

A、二
B、五   
C、六   
D、十   
E、十二

三、问答题【20分】每小题4分。9分

1.什么是诗?
答:
诗 - 释义

1.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以丰富的想象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言语精练,节奏鲜明,大多数带有韵律.扣3分

2.简述近体诗的分类。
答: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六言绝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3.请简述“韵脚”“和白脚”的定义
答:
韵脚是指诗词中需要押韵的字,而与之相对的是白脚。X

4.以王力先生为代表之说,陈述什么叫孤平
答:
韵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x

5.简述渔洋第七法写法
方法要点是,一二句就题直起,即是直赋眼前景、写心中情,第三句则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不直接点明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四、以“学诗”为题写一首七绝,写写你在本班级学诗的亲身感受。

七绝●学诗
鹿鸣03-挽清风

未入师门韵律生,掂词琢句仄敲平。
如今笔落惊风雨,桃李花开不负耕。

五、题图七绝一首。要求:必有诗题,不允许无题,格律要正确,遵循平水,韵部自选仅限平声。
注意:内容要与图相关,可以从侧面去写,当有寄托。【15分】
题图
七绝●寻仙
鹿鸣03-挽清风

岚桥有迹履痕残,偶有仙音透玉峦。
昨日山人何所觅,且留野水正微澜。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14

帖子

1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
沙发
发表于 2024-1-25 05: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学生 于 2024-1-28 22:25 编辑

古典诗十九初级班升级考试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25分
1.按声律分,把诗分为(  古体诗)和(  近体诗)两大类。我们古典诗十九学习的是(近体诗)。√

2.目前使用的平水韵是清朝康熙年代编的(佩文韵府),共(  106)韵(10235 )字。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3.判断一首诗是仄起或平起,是由第一句诗的第( 2)个字的平仄来决定的。判断一首诗是否仄收或平收,是由第( 1)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决定的。√

4.一首绝句分为( 4 )句、也称为(2)联。√

5.现代汉语的词分“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共12小类。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和代词共六类;
虚词包括(副词 )、( 介词)、( 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共六类。√

6.对联最主要的四大忌:
( 不合格律)(不规则重字 )( 合掌)( 隔景)√

7.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 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后再没有改变的格律。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  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格律规则在制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难免出现不符合后来的格律的诗,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8.《渔洋绝句十二法》原名(   七绝十二种做法 ),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   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

二、选择题【20分】每小题4分。20分

1.下面平仄两用而意思不变的字有(   BCD )√
A间、B、看C听、D醒

2.写诗要尽量避免三个小忌是(  ABC  )三个结尾√
A仄仄仄
B仄平仄  
C平仄平
D仄平平

3.下面哪个句子是孤平(  D )√
A、不知海月何日生
B、鸡叫星沉月半斜
C、客愁长问酒
D、风定路旁聚落花
E、愁看落花人倚楼

4.下面属于入声字的有(   ABC )√
A湿、B得、C白、D泉、E芷

5.《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上面这首七绝是渔洋第(   A )几法?√
A、二
B、五   
C、六   
D、十   
E、十二

三、问答题【20分】每小题4分。20分

1.什么是诗?
答历史上,把有韵的文体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种最早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2.简述近体诗的分类。

按字数,一句五个字的加五言诗,一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诗。
按句数,有三种,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八句以上的叫排律。√

3.请简述“韵脚”和“白脚”的定义:
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就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的最后那个字就叫白脚。比如七绝,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脚节,就叫做白脚√
4.以王力先生为代表之说,陈述什么叫孤平?
孤平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中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也就是除了押韵的哪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
5.简述渔洋第七法写法。
【鱼洋绝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四、以"学诗"为题写一首七绝,写写你在本班级学诗的亲身感受。要求:
1.遵循平水韵。
2.格律正确。
3.限韵八庚。
4.采用渔洋第五法写法。【20分】
鹿鸣16-心雨绵绵
七绝 学诗感怀(渔阳五法八庚)
初入诗林路不明,山重水复步难行。
而今觅得通幽处,明月清风纵马行。

五、题图七绝一首。要求:必有诗题,不允许无题,格律要正确,遵循平水,韵部自选仅限平声。
注意:内容要与图相关,不能南辕北辙。可以从侧面去写,当有寄托。【15分】  
鹿鸣16-心雨绵绵
七绝  盼
绿树荫凉碧水潺,鸳鸯桥下秀缠绵。
徐行昔日凭栏处,静待阿哥小棹还。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30 22:34 , Processed in 0.1090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