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世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学院词研一期桃蹊组第十二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3

主题

288

帖子

104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9
31#
发表于 2022-10-19 12:0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空 于 2022-10-19 12:15 编辑


词研第十二讲作业
桃溪 40-天空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1、阅读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评注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翻译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 ,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 ,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 此去”二字 ,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2、互评
高阳台·咏桂
桃蹊03-呆呆
色不关春,神无恋夏,秋风一扫成金。小朵轻柔,天香自在人心。黄昏院里悠闲处,悄纷飞、拂上衣襟。步犹疑,怕踏仙姿,揉碎知音。
鹧鸪一曲缘清照,记菊羞梅妒,墨客常吟。俗子依然,千年厚爱而今。西窗偶遇孤单夜,把花儿、融入杯斟。酒香醇,隔断闲愁,更阻寒侵。
【天空互评】
问好诗友,这是一篇咏物之作。上片起拍从桂花的色、神对起直接入题,用春夏来反衬渲染。二拍续笔形态、香味。三拍交代时间地点,黄昏院里。歇拍写人的感受。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安排精巧,学习啦!转头“鹧鸪一曲缘清照,”我没有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记菊羞梅妒”这句对比渲染我感到有点不切。菊高雅,梅纯洁。桂花怎么能与它们相比呢。“墨客常吟。俗子依然,千年厚爱而今。”没有写出桂花的精神品质,笔是不是有点泛,是不是没有落到实处呢。“西窗偶遇孤单夜,把花儿、融入杯斟。酒香醇,隔断闲愁,更阻寒侵。”闲愁,寒侵,是不是有点跑题。题目是咏桂,上片描写桂花可以,但是下片是不是应该由桂花生发呢?咏物托物言志,方为高妙!咏物诗词常用技法或手段
要求我们要精准刻画,仿佛形容,不即不离,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还要做到物情交融,最后还要做到比兴寄托。当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吧!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88

帖子

104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9
32#
发表于 2022-10-19 12:07:14 | 只看该作者


词研第十二讲作业
桃溪 40-天空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1、阅读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评注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翻译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 ,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 ,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 此去”二字 ,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2、互评
高阳台·咏桂
桃蹊03-呆呆
色不关春,神无恋夏,秋风一扫成金。小朵轻柔,天香自在人心。黄昏院里悠闲处,悄纷飞、拂上衣襟。步犹疑,怕踏仙姿,揉碎知音。
鹧鸪一曲缘清照,记菊羞梅妒,墨客常吟。俗子依然,千年厚爱而今。西窗偶遇孤单夜,把花儿、融入杯斟。酒香醇,隔断闲愁,更阻寒侵。
【天空互评】
问好诗友,这是一篇咏物之作。上片起拍从桂花的色、神对起直接入题,用春夏来反衬渲染。二拍续笔形态。三拍交代时间地点,黄昏院里。歇拍写人的感受。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安排精巧,学习啦!转头“鹧鸪一曲缘清照,”我没有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记菊羞梅妒”这句对比渲染我感到有点不切。菊高雅,梅纯洁。桂花怎么能与它们相比呢。“墨客常吟。俗子依然,千年厚爱而今。”没有写出桂花的精神品质,笔是不是有点泛,是不是没有落到实处呢。“西窗偶遇孤单夜,把花儿、融入杯斟。酒香醇,隔断闲愁,更阻寒侵。”闲愁,寒侵,是不是有点跑题。题目是咏桂,上片描写桂花可以,但是下片是不是应该由桂花生发呢?咏物托物言志,方为高妙!咏物诗词常用技法或手段
要求我们要精准刻画,仿佛形容,不即不离,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还要做到物情交融,最后还要做到比兴寄托。当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吧!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1

帖子

9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0
33#
发表于 2022-10-21 21:59:37 | 只看该作者

桃蹊组10~江沉鱼

高阳台  南宋吴文英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清圆。   

词句注释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平韵格。
宫粉:审中粉黛,借喻梅花。周邦彦《六丑》词:“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经宫人喻花,与此同。
仙云:状梅花飘落姿影。
古石埋香:原指美人死去,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李贺《官街鼓》诗:“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此处借喻落梅。
金沙锁骨连环:延州有妇人既绞,有西域胡僧谓此即锁骨菩萨。众人开墓,见遍身之骨,皆钩结为锁状。见《续玄怪录》。这里指梅花虽落但精魂尚在。
南楼句:李白《与李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庭上二句: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化用其意,因梅已半落,故云“月冷阑干”,阑干,横斜错落的样子。
寿阳空理愁鸾:寿阳公主空对镜发愁。寿阳公主,即着梅花妆者。鸾,镜子。
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三国时吴人孙和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邓夫人颊。太医以獭髓杂玉与琥珀合药敷之,愈后无瘢痕。见《拾遗记》。此处合前句意谓梅花落尽,无人调之为寿阳公主补瘢增色。
孤山句:孤山在杭州西湖滨,北宋初林逋隐居于此,遍种梅花并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后孤山仍以梅花著称。
离魂难倩招清些:《楚辞》句法,意即离魂难招得回。些(suō):语辞。
缟衣:白衣。
解佩:解下佩带的饰物。


高阳台 秋思
文/静默纤尘

雨过添凉,云移织暮,一亭秋色凄然。孑影斜阳,波光摇梦成烟。天涯望断家山远,奈西风、归计吹残。剩樽前,零落霜枫,凄冷栏杆。
凭栏遥想当年事,共幽欣月下,密语溪边。惬意光阴,可堪共我华年。无情岁月堪何奈,远天涯,也未垂怜。只留他,旦暮凝眸,尽数归船。


沉鱼简评:开篇对仗工稳,后承接顺畅,秋色凄然,孑影斜阳,画面感强,波光句可酌。天涯望断家山远句,稍显突兀。过渡可,凄冷栏杆,凭栏遥想,
故事自然而然发展,用句可酌,栏字上下两句同时存在,在语感上稍显重叠,后承接故事个别词语可酌,如:共幽、密语……
总体来看,这篇词,谋篇布局还不错,闺中密事,我见犹怜。以上均为个见,如有不妥,还请见谅!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88

帖子

104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9
34#
发表于 2022-11-2 16:31:54 | 只看该作者
君雨墨 发表于 2022-10-12 12:46
研一桃蹊组第十二讲作业:
桃蹊-君雨墨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高阳台(修改)
天空
空院寥寥,长宵耿耿,窗前萧索寒侵。帘月如钩,繁星黯淡难寻。庭中风卷黄枯叶,怎奈何、元是秋深。念潇湘,去雁无踪,泪掩孤心。
忆曾共渡芙蓉浦,伴兰舟轻发,执手欢吟。水碧清香,菱歌曲和欢忱。旧游已去愁些许,对昏灯、只影伤今。又凝眉,谁遣新愁,漫撒西岑。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64

帖子

9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8
35#
发表于 2022-11-13 20:47:2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一期第十二讲作业:
桃溪 25月光曲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清商怨· 夜泊歧槎
朱祖谋·清代
蛮江呜咽向夕敛。又劲风吹滟。似有归渔,笼镫重系缆。
孤村馀更紞紞。夜渐深、向谁肝胆。沙月冥迷,荒萤三四点。
翻译:
清江水浩浩荡荡呜咽着奔向快要落山的夕阳。船只被猛烈的风吹得动荡不安起来。江面上好像有晚归的渔船,渔人提着灯笼重新系好船的缆绳,急忙回家。
小小的村落,人们渐渐睡去,村庄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白天热闹的锣鼓声还有一丝丝回音萦绕在空气中。夜越来越深,而孤独的我这个时候又能与谁推心置腹的交流呢?只有沙滩上昏暗的月光照着荒野上三四点流萤忽明忽暗到处飞窜。
简析:
首拍,蛮江呜咽向夕敛。描绘了黄昏时候蛮江的景象,呜咽一词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第二拍,又劲风吹滟。进一步描写凄清景象。歇拍,似有归渔,笼镫重系缆。时空转移,从远到近,从面到点,具体到渔人的动作,实写。
过片,孤村馀更紞紞。从视觉转换到听觉,虚写。想象村庄热闹的白天的锣鼓声现在只有丝丝余音。第二拍,夜渐深、向谁肝胆。入情,面对如此凄清的夜晚自己开始感叹。煞尾,沙月冥迷,荒萤三四点。景结。昏暗的月光,荒野上的流萤,都代表作者此时孤独的心情。
整首词选取了呜咽的蛮江、夕阳、劲风、归渔、孤村、沙月、荒萤为意象。营造了夜泊歧槎凄清孤寂的氛围,情景交融,既写出夜的寂静,也说明了泊的所见。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凄清无助的思想感情。
二、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高阳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樱宁
丛桂香浓,阶兰秀茂,清秋恰是平分。一鹤飘然,将身寄与孤云。青山西岸深居处,日半竿、才醒闲身。沏新茶,相看黄花,约略和春。
流年莫问菱花镜,但凭书觅乐,借酒销魂。佳景芳时,须要心上无尘。眼前身后浮名利,且忘机、何苦劳神。正开颜,一半逍遥,一半天真。
简评:
细品全文,意脉流畅,衔接足见功底。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可知作者文化底蕴深厚。
   这是一首隐居闲适之作。“高阳台”整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抒情有机融合,使其自成一体,闲云野鹤的生活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读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前面铺述到位, 结尾一半逍遥,一半天真”, 情景自然升华,为全篇之高潮。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情感。同时修辞手法别致。欣赏学习了。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4-23 17:40 , Processed in 0.1091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