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惜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二十期初级班吟风组第一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18

帖子

1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词二十期初级班第一讲作业

吟风31-逸心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词?
答: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中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就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

2,为什么是填词,而不是写词?
答:因为它受声律的严格约束,倚声填词。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的形式,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相和谐。

3,简单叙述词相关的专用名词概念。

阕: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有时候一首词也被称为一阙词。
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
起拍:一首词开端一句叫做起句;也叫首句,开端一韵(开头到第一个韵字,即第一韵句)
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
煞尾:一首词末尾一韵叫做煞尾,具有收束全篇作用。

二,找一首前人十六字令例词加以分析。

听,窗外如何月有声?寒无寐,风雪正三更。(清-丁淑媛)

词的开篇,便以独字句“听”,塑造了一个听觉艺术形象,词人的一切感受都是通过听觉及其幻觉表现出来的。“听”以独字句处理,在审美和接受上具有双重功能。就审美主体而言,是对“窗外”的情景发生所激起的感受的选择。

“窗外”句把听觉的感受投向预设的目标。“如何月有声”的发问是感觉的疑惑。本来月色溶溶,清光无声,何以今宵会有声呢?疑问是对既有的生活感受的否定,却引发出对新的审美感受的绝妙肯定。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则是以疑问句造成审美兴趣的激发。
从语义层面上看,下面两句“寒无寐,风雪正三更”,是对前句设疑的解疑,解释其中的原因。但这只是表象阐释,而不是审美鉴赏;只涉及语词,而不触及感觉。显然,词人是明知而故问。故问是为着造成感觉经验世界,调动读者的体验。而回答不是仅仅满足于说明,而是感觉传导。“无寐”是事实,却与“三更”时域相连,暗示出“无寐”时间之久。“寒”是天寒,衾寒,还是心寒?心寒才是“无寐”的终极原因。“风雪”与“寒”相连,天寒激发心寒,亦更添心寒。至此,一位寒夜无寐、凄寒无告的主体形象便通过上述的感受被塑造出来。女词人独伴孤灯、谛听朔风、寂寞难诉,以心寒体察着天寒,细细地倾吐着内心的缕缕凄情幽思。这种感受和感受的表达方式细腻而独特。全词不着感受一字,却借助寒夜风雪表现俱足。尺寸之地有万千情感沟壑。


三,写作部分:试填三首十六字令,要求:词林正韵。
题目:云  春  秋

云,一缕轻纱不染尘。巫山峡,烟水正氤氲。
春,节至清明草木新。谁消得,柳眼笑殷殷。
秋,玉露金风哪得愁?重阳日,丹菊映青眸。

点评

第三首,七字句写的挺好,后面三字句“重阳日”跟第一句“秋”相比有点弱了,个人建议把这里改成秋游的地点要好一点。  发表于 2021-12-5 15:28
个人建议把七字句改一下,煞尾句还好。  发表于 2021-12-5 15:27
第二首,七字句“节至清明”有点多余了,且春天跟清明节也没有直接关系,清明节只代表一个节气。后面的三字句“谁消得”的来的有点突兀,这里改变了主语,转到了人身上,跟前面的七字句没有直接关系。个人建议把...  发表于 2021-12-5 15:27
问好逸心学友,第一首七字句挺好的,但是三字句“巫三峡”,有点转偏了,煞尾句也偏了,没有围绕云的题旨写。  发表于 2021-12-5 15:2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4 01:28 , Processed in 0.1305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