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大漠孤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第十三采薇组第一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7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9:5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对联又叫楹联,是写在纸、布、或者竹子上的对偶语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联的由来主要与古时候的桃符有关。    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昶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回答基本正确!  发表于 2020-12-14 18:5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6 1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的起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对联文化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习惯,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回答很完整  发表于 2020-12-16 20:08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板凳
发表于 2020-12-16 13:5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基本概念、发展由来、规则特点和内容分类等四个方面。 1. 基本概念。对联,也叫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组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殊文学体裁。 2. 发展由来。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作答有些简单了  发表于 2020-12-16 20:0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地板
发表于 2020-12-16 13:5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基本概念、发展由来、规则特点和内容分类等四个方面。 1. 基本概念。对联,也叫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组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殊文学体裁。 2. 发展由来。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回答可以再丰富一点  发表于 2020-12-16 20:0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
发表于 2020-12-16 1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基本概念、发展由来、规则特点和内容分类等四个方面。
1.
基本概念。对联,也叫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组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殊文学体裁。
2.
发展由来。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回答有些敷衍哟!  发表于 2020-12-16 20:10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4 04:53 , Processed in 0.1091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