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73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十二期初级班B组考试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65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期初级试卷 B21云淡风轻1114
1.古诗词分为哪几类?  3分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体诗又可称为古风,五言诗叫做五古,七言诗叫做七古。还有古绝、杂言体等。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2.什么是音节?  3分
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3.平水韵有多少个韵部,具体有哪些?  5分

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4.请写出七绝的标准句式。  3分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什么是孤平?请举例说明。  5分
孤平,古人没有严格的定义。孤平的概念现在分为两派,一种是新派,强调声韵,一丝不苟,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
一种是王力先生为代表,孤平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也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
【请大家记住:(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唯一产生孤平的格式。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举例: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请大家标注一下平仄 :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却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6.说明是一韵到底,请举例。  3分
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换韵。
举例:李绅的《闵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韵脚字“午、土、苦”均属上声七雨韵。

7.诗题的主要类型分为哪些?  3分

无题;写景游记;借景使事抒怀;咏人物、事物;写友人之间往来;寄兴的;交代背景;点题。
8.绝句承转的手法有哪些?  5分
1 顺接顺转
2 顺接反转
3 由景转情
4 由情传景

9.什么是赋、比、兴?  8分
“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一、赋——运用“铺排”的手法淋漓尽致地直接陈述; 二、比——运用比喻的手法造就附比联想的效果; 三、兴——运用“取譬引类”由彼及此的手法引发所咏之辞。

10.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哪位诗人?  2分
诗圣杜甫


11.请解析以下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10分
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更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点:这是一首哲理诗。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2.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为意,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25分
与佳人踏春
青山绿水村边绕,桃柳夭夭灼灼华。
十指扣来心相印,愿随佳侣做头纱。

13.步韵“谢亭送别”。  25分
谢亭送别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别谢亭
斜风细雨莫行舟,暖酒三杯共水流。
再见君来是何夕,功成名就满西楼。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沙发
发表于 2019-6-29 2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期初级试卷 B02卉子
1.古诗词分为哪几类?  3分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体诗又可称为古风,五言诗叫做五古,七言诗叫做七古。还有古绝、杂言体等。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2.什么是音节?  3分
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3.平水韵有多少个韵部,具体有哪些?  5分

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4.请写出七绝的标准句式。  3分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什么是孤平?请举例说明。  5分
孤平,古人没有严格的定义。孤平的概念现在分为两派,一种是新派,强调声韵,一丝不苟,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
一种是王力先生为代表,孤平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也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
【请大家记住:(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唯一产生孤平的格式。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举例: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请大家标注一下平仄 :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却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6.说明是一韵到底,请举例。  3分
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换韵。
举例:李绅的《闵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韵脚字“午、土、苦”均属上声七雨韵。

7.诗题的主要类型分为哪些?  3分

无题;写景游记;借景使事抒怀;咏人物、事物;写友人之间往来;寄兴的;交代背景;点题。
8.绝句承转的手法有哪些?  5分
1 顺接顺转
2 顺接反转
3 由景转情
4 由情传景

9.什么是赋、比、兴?  8分
“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一、赋——运用“铺排”的手法淋漓尽致地直接陈述; 二、比——运用比喻的手法造就附比联想的效果; 三、兴——运用“取譬引类”由彼及此的手法引发所咏之辞。

10.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哪位诗人?  2分
诗圣杜甫


11.请解析以下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10分
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更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点:这是一首哲理诗。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2.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为意,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25分
游春 B02卉子
春来野陌百花新,一树晴光鸟语频。
纵使他山风色好,不如佳人卿与亲。


13.步韵“谢亭送别”。  25分
谢亭送别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荷塘送别B02卉子
风送荷塘香入舟,粉绡绿袂漫河流。
污泥脚下频空妒,不染离情满玉楼。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板凳
发表于 2019-6-29 22: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期初级试卷
B20~微微的风
1.古诗词分为哪几类?  3分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体诗又可称为古风,五言诗叫做五古,七言诗叫做七古。还有古绝、杂言体等。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2.什么是音节?  3分
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3.平水韵有多少个韵部,具体有哪些?  5分
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4.请写出七绝的标准句式。  3分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什么是孤平?请举例说明。  5分
孤平,古人没有严格的定义。孤平的概念现在分为两派,一种是新派,强调声韵,一丝不苟,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
一种是王力先生为代表,孤平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也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
【请大家记住:(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唯一产生孤平的格式。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举例: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请大家标注一下平仄 :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却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6.说明是一韵到底,请举例。  3分
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换韵。
举例: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韵脚字“午、土、苦”均属上声七雨韵。
7.诗题的主要类型分为哪些?  3分
无题;写景游记;借景使事抒怀;咏人物、事物;写友人之间往来;寄兴的;交代背景;点题。
8.绝句承转的手法有哪些?  5分
1 顺接顺转
2 顺接反转
3 由景转情
4 由情传景
9.什么是赋、比、兴?  8分
“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一、赋——运用“铺排”的手法淋漓尽致地直接陈述;
二、比——运用比喻的手法造就附比联想的效果;
三、兴——运用“取譬引类”由彼及此的手法引发所咏之辞。
10.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哪位诗人?  2分
诗圣杜甫
11.请解析以下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10分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更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点:这是一首哲理诗。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2.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为意,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25分
怀衿   作者:微微的风

傍日墟烟远树孤,桃花一束灼墙隅。
云游碧水清愁涤,最是怀衿元自殊。
13.步韵“谢亭送别”。  25分
谢亭送别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行舟觅景   作者:微微的风
尘烟寂处独行舟,
指落清芳傍水流。
瞩目凫雏林岸起,
青藤锦照隐村楼。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14 09:56 , Processed in 0.1093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