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逍遥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十一毕业作品展示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0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逍遥客 于 2018-7-21 18:56 编辑

酒组丁香树
一、不限体裁长短,写一篇在词十一的学习心得

古典学院词十一创作班学习一年随笔
文/丁香树
我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就像我的名字一样,不是花,而是一棵树。
         源于我的粗心,每每忘了听课,尤其到了农忙的季节,经常忘了交作业,害得组长小白姐姐追着提醒。
        起初,到这个班我也没太在意,写了作业往论坛一扔就完事了,以为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不过是为了人脉而已。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个班里的老师的态度都非常认真——依依老师带病给大家讲课;碧落校长边吃饭边发学习资料;讲义从小令,到中调,再到长调,起拍,过片,收尾都是一丝不苟。
         以前我填词,不知道句式,也不管什么 句读,拿过来就写,甚至不去看词所表达的情感,语调。记得以前课堂练习填过一阙《水调歌头》碧落老师一句一句的讲解,从感情基调到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上下片的连贯性,还有许多细微之处。虽然词被拍的七零八落,但是我从中学到许多以前弄不懂的东西。
        这些年我一直在学格律诗,加上古文基础差,平时积累也不够,长调对我来说是个难点。我逮住花哥,绿萼老师就问,她们每一次都非常细致耐心的给我讲解。记得第一个长调作业《雨霖铃》,我怎么也填不好,花哥给我讲了好几次,才弄明白。《八声甘州》绿萼老师也帮我看了好几次。才才老师,粉凌老师的点评都非常细致,粉凌老师评的《念奴娇》,让我一下子就能明白哪个地方有问题,以及填词应该注意的细节……
         词,或温婉细腻,或舒朗大气,有时平白如话,有时激昂欢悦,从发端到过片到结尾,都应该气脉相通。用词的相辅相成,用句的融会贯通,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需要仔细认真的研究。填词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填一阙词之前要先把原词和词谱写下来,再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一标注,然后,尽可能多的阅读这一词牌的各种版本,详细了解其所表达的感情,用韵,句读,对仗,领字,句式等等。然后立意打腹稿,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等到有灵感时,再动手填词,就容易多了。在这个时候,我基本上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忙着忙着,脑子里就会冒出一句来,再根据这句发挥。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我就写个小故事,或者生活的小片段,再把它改成词的形式。《八声甘州》我一共填了两阕,其中一阕就是这样完成的:
       今年春天旱情严重,庄稼的长势不好,妈妈因为去年腿摔坏了,不能出门,我怕她着急,就骗她说地里苗很好,连河里的莲叶都长得非常茂盛。利用生活中这个小场景,填了这阕词。当然,填词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学习。人家说功夫在诗外,我想这句话指的不单单是读书,生活的经历和对事物的态度也很重要,心中爱才能发现美。
        另外,我觉得词相对来讲比诗的要求严谨,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变换不定,用韵有平有仄,或者入声韵,或平换叶韵等等诸多的讲究。
         词,最初是用于宴乐歌唱的,有一定的曲调,其声情非常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千万不能武断的根据词牌名称而决定用怎样的情感,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贺新郎》,看起这个词牌名似乎非常喜庆,但是他的基调却是沉郁苍凉悲壮的,只适合抒发激越的情感;再比如《千秋岁》,《千秋岁》起初始于唐玄宗年间,用于贺寿,到了宋代,宋人据曲调制新声,或表悲哀,或表吉庆。但从秦观死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追和其词。从此这个词牌多用于悼亡。如果不仔细审词牌而错把此词用于贺寿,一定会被人骂死了。
         所以,我们填词必须严谨,也正因为词的严谨,才最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词的特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在诗词创作这条路上愈行愈远。




第二、水调歌头一阕。无其他限制

水调歌头·听《国史通鉴》(毛滂体)
东周列国梦,西楚霸王篇。数千年里,血泪多少共狼烟。细品清茶半盏,漫听评书一段。愁绪锁眉弯。都说项王事,谁把美人怜。
风声止,语声咽,月光寒。长歌一曲,哀婉凄切动心弦。相识那些岁月,总是难消兵戈,把剑告苍天。今日同君去,来世莫相牵。

三,小令一阕,写给词十一。无其他限制

蝶恋花·写给词十一

惬意清风吹柳岸。绿满红香,自把真情现。哪晓时光偷变换。转身已是年过半。
想到当时来古苑,体貌声情。句句难推断。幸得良师朝夕伴。小词飞出农家院。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17 07:02 , Processed in 0.1005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