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雨竹组第二十六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

帖子

23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80
11#
发表于 2025-8-4 16:22:2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雨竹组第二十六讲作业
雨竹组16一翠花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喜迁莺·梅雨霁
周邦彦【宋代】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翻译:
多日的梅雨过去,夏天渐渐来临。柳树上蝉鸣声阵阵,窗外小榭处,廊下池塘被微风带起涟漪,鱼儿在水下嬉戏,惹得那新荷摇动。
支起薄薄沙帐,轻摇羽扇,躺在竹席上只觉凉爽舒畅。此时的情绪像此时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就像天上没事可做的小神仙一样悠闲快活。

简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初晴的宁静画卷,充满了生活的闲适与恬淡。此词上片起笔交代了时令,并奠定了整首词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接着进一步描绘了小园中的景致,画面鲜活生动;下片转而描写室内的环境,末以一句富于哲理而情绪轻灵的话收束全篇。全词语言清新明丽,自然轻快,意趣盎然。
这首《喜迁莺·梅雨霁》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词中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闲适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首先,起句“梅雨霁,暑风和”即点明了时令,梅雨季节已过,夏日的和风迎面扑来,令人感到清爽。接着,“高柳乱蝉多”以高柳上的蝉鸣作为夏日的象征,生动地展现了夏日的炎热与喧嚣。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心情,反而增添了几分夏日的生动和真实。
下片“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两句,将视线由高柳转向了词人自家的小园。园中的台榭倒映在远处的池波中,鱼儿在水中嬉戏,不时触动着新长出的荷叶。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小园的美丽景色,也暗示了词人此时的心境——宁静而愉悦。
接下来,“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词人此时的生活环境。薄纱做的厨子(即窗纱),轻轻摇曳的羽扇,以及枕冷簟凉的深院,都透露出一种清凉和舒适。这种环境让词人感到无比惬意,也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最后,“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词人认为,此时的心情就像此时的天气一样晴朗,没有任何烦恼和忧愁,仿佛自己就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小神仙。这种情感表达得既直接又含蓄,既热烈又深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夏日雨后的闲适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每一个景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和宁静。同时,词人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词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多丽》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翠花点评:

多丽:欲执笔、探人生
文/羽君
倚轩窗,默然轻眺斜阳。浦霞光,山峦叠黛,天涯缥缈铺张。卷帘处、晚风拂过,丝发乱,半掩腮旁。若落清欢,梅花纸短,也曾年少拭疏狂。问尘缘,薄凉无待,思索淡忧伤。人生路,几番跌宕,几度沧桑。
岁痕刀、左雕右刻,鬓角纹绣华霜。惜初心,未曾嬗改,对小字,情笃衷肠。书阁勤修,轻拈水墨,孤舟自赎渡徬徨。
唯留个,闲词懒句,回脑有方长。轻提笔,收思拢绪,浅步诗行。

读解:
倚轩窗,静静地眺望斜阳。霞光映照江海,山峦叠翠,天幕浩瀚。帘卷起的地方,晚风拂过,丝发乱掩腮旁。落若清欢,梅花纸短,曾经年少疏狂。问尘缘,薄凉无待,想想生起淡淡的忧伤。人生路,总是跌宕起伏,历经沧桑。
岁月如刀,刻下重重痕迹。鬓角染霜华。珍重初心,末曾改变,对小字,情意深长。书房里勤恳修行,轻轻拈上墨水,独自在徬徨中寻得解脱。空留下,闲词懒句,在脑海中回荡。轻轻地提起笔,收拢思绪,徜徉在诗行中。

简评:
问好学友:经检测,格律正确,词意悠长,词味浓厚,主题清晰。点赞。
提几点个人观点:
1、默然轻眺斜阳,轻眺用得不太好,眺望、凝望都可以。
2、浦霞光,是不是霞光映照江浦的意思,若是,那倒装有些不妥。
3、梅花纸短,不太明白什么意思。其它都很好。学习了,评得不对,见谅。

点评

只是笛梦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诗友见谅。  发表于 7 天前
评阅-笛梦:羽君诗友这首词意象清雅(斜阳、浦霞等),融情于景,将人生感慨与笔墨之趣结合,字句凝练,有古典韵味。但是部分抒情稍显直白(如“思索淡忧伤”),意境深度稍欠,结尾收束略平。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51

帖子

320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0
12#
发表于 2025-8-4 22:03:0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六讲作业
雨竹20-月影清心


多丽•咏文君当垆
雨竹10-见鹿
冻云收,浅霜初破春寒。记当垆、湘裙霞袖,蜀江悄浸雕阑。  
赌深衷、长门赋彻,鹔鹴典、半臂犹寒。烛泪堆红,炉香篆碧,始知人世有清欢。  
最堪惜、茂陵新柳,别鹤怨冰弦。空留得、求凰旧谱,冷沁牙盘。  
算蛾眉、才高天妬,自古恩重恩难。卓家金、烙为琴契,马卿笔、瘦尽花笺。  
覆水纹枯,回文锦断,五更吟苦白头篇。剩寥落、九张机杼,尘暗旧时鸾。  
终须记、临卭雪夜,执手同看。


雨竹20-月影清心互评:
这首《多丽·咏文君当垆》格律正确,全文围绕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典故展开,词风雅致,情感沉郁,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些许可细究的地方:


优点:意象贴合,典故融入自然:上阕“当垆、湘裙霞袖”“鹔鹴典、半臂犹寒”等句,精准还原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典裘换酒的经典场景;下阕“卓家金、烙为琴契”“求凰旧谱”呼应“凤求凰”的缘起,“覆水纹枯”暗合卓文君《白头吟》中“覆水难收”的决绝,典故运用不生硬,与抒情贴合。
从开篇“浅霜初破春寒”的清冷起笔,到“始知人世有清欢”的短暂温情,再到“别鹤怨冰弦”“五更吟苦白头篇”的怨怼与悲苦,最后以“临卭雪夜,执手同看”的回忆收束,情感从甜到苦、从怨到念,层层递进,尽显爱恨交织的复杂心境。
缺点:1.部分词句稍显晦涩:“九张机杼”通常关联《九张机》的相思主题,此处与“寥落”“尘暗旧时鸾”结合虽可解为昔日情思已淡,但意象稍显跳脱,若换为更贴合文君身份的物件(如“空对镜台”),可能更易共鸣;“瘦尽花笺”虽写司马相如才情衰减,稍显抽象,不如“笔秃花笺”更具象。
2.上下阕衔接略松:上阕聚焦“当垆”的甜蜜与初变,下阕转向“恩重恩难”的怨情,虽有情感逻辑,但中间缺少过渡性场景(如相如变心的具体触发点),若加入“长安书远”之类的细节,可让转折更自然。


总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笔触再现了卓文君的爱恨悲欢,典故与情感融合得当,意境清幽典雅,若在局部意象的通俗性和结构衔接上稍作打磨,会更显圆融。

点评

但“九张机杼”等意象稍显跳脱,与主题关联隐晦;上下阕情感转折略快,过渡稍欠自然。这只是笛梦的个人理解~如有不当诗友见谅。  发表于 7 天前
评阅-笛梦:见鹿诗友这首词紧扣文君典故(当垆、典裘、求凰、白头吟),意象清雅(冻云、烛泪等),情感层次分明(从清欢到怨苦再到追忆),词风沉郁雅致。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51

帖子

320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0
13#
发表于 2025-8-5 00:58:23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六讲作业
雨竹组长-小西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纳兰性德 清代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译文
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
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简析
此词上片是写景,词人于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不见乡关。下片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愁的深处,是更不能言尽之愁。全词述说乡关客愁,情与景偕,伤感之至,传达出词人身在塞上而心念故园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多丽》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多丽•夏荷
雨竹27-雨婷
晚风凉,翠莲摇曳清香。立蜻蜓、银塘骤破,溅起一串珠光。绿云堆、罗裙叠浪,红萼吐、仙袂飘扬。月魄凝脂,霞绡浣碧,风中谁又舞霓裳。最销魂、那时低唱,惊起一鸳鸯。兰桡过,千枝回首,暗递清芳。
记曾经、欢颜相对,笑将荷盖斜藏。怅而今、鬓丝渐老,空目送、雁影天长。欲挽斜阳,重扶醉蕊,奈何烟水已茫茫。剩几缕、枯香萦绕,犹绕旧横塘。归来晚,一汀萍碎,雨打疏廊。


读解:
晚风带着凉意,翠绿的莲叶摇曳,飘来清幽的香气。蜻蜓停在叶上,忽然冲破平静的荷塘,溅起一串珍珠般的水光。层层绿叶像堆起的碧云,又似叠浪的罗裙;绽放的红花像舒展的仙衣,轻盈飘扬。月光洒在荷叶上,如凝脂般莹润;晚霞映在碧波里,似浣洗过的霞绸。风中是谁在舞动彩色的衣裳?最令人销魂的是,那时有人低声歌唱,惊起一对鸳鸯。小船划过,千枝莲叶回首相望,暗暗送来清雅的芬芳。
记得从前,我们曾相对欢笑,笑着把荷叶斜盖在头上捉迷藏。可如今,遗憾的是鬓发渐渐斑白,只能空自目送雁影消失在漫长的天际。想挽住西下的夕阳,重新扶起醉态的荷花,无奈烟水已经一片迷茫。只剩下几缕枯萎的香气萦绕,仍缠绕着旧时的荷塘。归来时天色已晚,满汀浮萍破碎,雨水打湿了稀疏的廊檐。


试评:
①小词借荷塘景致串联今昔,将夏日荷塘的生机与往昔欢情、如今的怅惘交织,暗藏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上阕荷塘实景,绘夏荷之美,暗含初见的惊艳与欢愉。下阕转入回忆与现状,用鬓丝渐老,烟水茫茫写今昔对比,收束余韵苍凉,立意情感真挚,情景交融自然,脉络清晰。
②“绿云堆、罗裙叠浪,红萼吐、仙袂飘扬”。以绿云对红萼、罗裙对仙袂,色彩与形态对应,对偶工整且形象。
③立蜻蜓、银塘骤破,骤破写蜻蜓起飞时打破荷塘平静,动感十足,“破”字见力量。
④下阕“空目送、雁影天长”。雁影多与秋关联,夏荷场景中稍显违和。


点评

但“舞霓裳”稍显泛化,与荷的关联不够紧密;结尾“雨打疏廊”收束略仓促,与前文“烟水茫茫”的怅惘衔接稍弱。这只是笛梦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诗友见谅,最终还是以群里老师点评为准。  发表于 7 天前
评阅-笛梦:雨婷诗友这首词绘荷生动(翠莲、红萼、蜻蜓等),意象鲜活如绘;借荷抒情,今昔对比(昔日欢颜与如今鬓老)带出怅惘,情景交融自然,词味清雅。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0

帖子

4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4
14#
发表于 2025-8-5 15:53:14 | 只看该作者
雨竹08~静姝
一、赏析古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月何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此刻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自己的清影,天上哪里比得上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长向:总是在。“长”指有长时间,长期的意思,又可引申为总是,长久以往。“向”是介词,意思是在。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二、互评
楼上原玉 多丽.七夕
雨竹组16一翠花
问好学友!
①暑才消,碧桐一叶飘池。
解读+赏析:天气才开始凉爽,梧叶就开始凋零了。起拍以梧叶飘池点明时节。
②暮云闲、蝉呜聒聒,荷塘菡萏香吹。
暮云悠悠,寒蝉凄凄。池塘里的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二拍继续以视觉闲云,听觉蝉鸣以及嗅觉荷香三个维度写景,对起拍进行拓展。
③落日下、稻黄浪涌,竹篱畔、点点萤飞。
夕阳下,(晚风吹来)金黄的稻子像海浪一样。竹篱边,点点萤火虫飞来飞去。二拍远景,三拍近景。此处用了赋句,颇见炼句功底。
④玉露初凝,金风末凛,万方秋意正当时。
露珠开始凝结了,金风还不太冷。是处秋意正好。四拍是对前几拍的一个小结。前两个4字句对偶工整。
⑤望琼宇、牵牛仙女,共赴鹊桥归。
抬头望星空,牵牛仙女,遥遥相望,双向奔赴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这一拍过片承上启下,无缝对接。

⑥天阶夜、清凉似水,璀璨星晖。
深遂的夜空,清凉如水,群星璀璨。这一拍换头,描写天阶夜景。
⑦坐庭中、堆盘巧果,漫斟芳茗遐思。
闲庭里,喝着清茶,吃着鲜果,无限的遐想。此拍与上拍天上人间,对比鲜明。
⑧料瑶宫、管弦妙曲,庆团圆、广袖柔姿。
天宫现在应该是歌舞升平,团团圆圆吧。此拍虚写,也是赋句。
⑨墙外长街,笑声朗朗,霓虹灯耀映罗衣。
外面的街上,笑声朗朗。霓虹灯闪烁。成双成对的人儿正享受着还欢乐的时刻。
⑩不由忆、去年今夕,月下两相依。
离千里、微信临屏,共此佳期。
最后两拍不禁想起去年今天,我们在月下相偎相依。然而此时,千里相隔。只能用微信倾诉深深的思念。由眼前的闹景,联想到孤单的自己。感情真挚。
.总体来说词作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对比手法,衬托手法运用娴熟;对偶句,赋句老道,颇见功底。点赞学习了!
挑骨头环节①换头略显不足,过片也提到鹊桥相会,那么换头个人认为承顺下来,写相会的场景。所以“天阶夜、清凉似水,璀璨星晖。”稍浪费笔墨。②寒蝉一般在白天叫,暮云闲,蝉呜聒聒有待商榷。个见,评错勿怪。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学习新作,欣赏美评,题目七夕,上片写了各种秋景,傍晚的秋景,按主题说,和七夕稍远,入题就晚,下片到晚上,俱是七夕,合主题,结在怀人。个中不乏漂亮句子,  发表于 2025-8-7 19:1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7

帖子

103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38
15#
发表于 2025-8-5 18:20:3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雨竹组第二十六讲作业

雨竹25-幻玉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1、原作:

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

北宋  聂冠卿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况东城、凤台沙苑,泛晴波、浅照金碧。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画堂迥、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清欢久、重然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轻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2、翻译:

有时想想人这一生,碰到良辰美景一定要珍惜。想那良辰美景,能使人赏心悦目并带来快乐的事,从古至今都是难以全得的吧。好比城东那美丽的风景秀丽如凤台、沙苑,绿色的碧水泛出青色波浪,青翠欲滴的华桐树叶,如烟的薄雾和着那轻轻飘荡的柳丝,把丝丝阳光从绿荫里摇出,春色浩荡一片。在画堂之外有曲折环绕的回廊,众多佳丽云集于此,头顶戴的玉簪琼佩相映生辉,高朋满座,都是文人墨客。
很多芳华丽人在此,有的体态轻盈若鸿鸟轻飞,有的妩媚动人似那仙人下凡。慢慢地闭合嘴唇,缓缓地清唱,情态妩媚妖娆,好像那黄莺在万花丛中清鸣。慢慢地把红袖挽起,轻轻地扭动身姿。怎么忍心让这良辰美景散去,只怕那彩云归后,要到何处再寻回。难得这花好月圆良辰美景,莫要白白失去,轻易打发。

3、简析:

这是一首北宋初期的长调慢词。采用铺叙手法,描写酒宴场景表现宴饮歌舞、及时享乐的生活。上阕起句便提出对良辰美景的珍惜和留恋,然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美”难以并俱,人生有限,良辰美景应该好好珍惜。这首词真实地写出了宋人歌舞酒宴的世俗场景。词中对人物、景物、场景的描写,极尽铺张渲染,摹声绘色,淋漓尽致,情文并茂,富丽精工。

二、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多丽》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1、原玉:

多丽·山居夏晚

雨竹20-月影清心

夏当时,绿阴深锁幽居。绕阶前、苔痕印屐,竹风轻曳窗虚。煮香茶、烟浮翠碗,理残卷、蝉噪高梧。远岫含云,平畴铺锦,晚禾摇浪接天隅。忽惊起、鹭鸶千点,掠过水田隅。斜阳下,炊烟袅袅,犬吠村墟。
渐黄昏、星垂四野,月华初上桑榆。纳微凉、藤床醉卧,听邻叟、闲话樵渔。瓜架悬灯,篱边坠露,流萤几点入疏芜。任世事、浮名扰扰,不向此心拘。酣眠里,梦随蝴蝶,飞过青芜。

2、解读:

夏日幽居,绿阴环绕。煮茶理卷,好不惬意。远望,云岫相依,农田铺锦,鹭鸶掠水。夕阳下,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好一派壮丽的村景图。
黄昏、星临、月华入目,倚藤床纳凉,听邻翁闲趣,瓜棚、篱笆尽收眼底。悠闲舒适,不为虚名所累。好梦随风。

3、简析:

⑴、铺排得当,写景抒情词语丰厚。
⑵、几处对仗处理的恰到好处。
⑶、清景杂糅,意境俱佳!
⑷、上片第四句“梧”、下片第三句“芜”韵部错误。
⑸、下片第二句“藤”格律错误,此处应仄。
总的说来,写的很好!学习了!注意一下格律和韵部会更完美。
不会评阅,说错勿怪!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学习新作,欣赏美评。题目山居夏晚,夕阳,黄昏,月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山居景色,词句流畅漂亮,词境悠闲舒适,夏当时,直接幽居,失了夏热,  发表于 2025-8-7 19:17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16#
发表于 2025-8-6 11:36:51 | 只看该作者
雨竹28-你笑了
互评:附原玉
多丽·程蝶衣
文/星光有时
褪胭脂,镜中瘦影谁怜?记髫年、霜刀剪蕊,血污雏凤娇翰。强勾描、黛山眉妩,终难画、儿女心肝。廿载氍毹,三更梦魇,一生犹在楚歌阑。最惊心、钿钗抛却,真幻两无端。梨园泪,非关别鹄,总是痴顽。
犯凄凉,灯前顾影,等闲重画朱颜。却空箱、彩衣零落,尘封了、舞榭声欢。帘卷西风,折摧柳带,虞兮曲灭蝶妆殷。效梦里、蝤蛴销剑,魂断只孤鸳。荧屏下、蝶衣重陨,祭笔为叹。

互评:作者以凄艳笔触,浓缩程蝶衣一生悲欢。聚焦“褪胭脂”、“镜中瘦影”、“画眉”、“抛钿钗”等核心意象,精准刻画其性别迷失、人戏不分之魂。更以“霜刀剪蕊”、“蝤蛴销剑”隐喻其身心创伤,“荧屏重陨”勾连戏里戏外双重悲剧。字字血泪,将痴顽情愫与梨园血泪熔铸一体,道尽“不疯魔不成活”的绝唱人生,笔力千钧,余韵悲怆。学习了!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学习新作,欣赏美评,以人物为题,戏里戏外,相互交杂,触发感慨,具体对程蝶衣不是特别了解,应该也是悲剧,互评同学说的比较详细,不做过多评论,  发表于 2025-8-7 19:18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3

帖子

8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36
17#
发表于 2025-8-6 11:5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川 于 2025-8-6 12:01 编辑

26讲作业   凡川


  古典词研四期第二十五讲作业:
雨竹01—易水
一.分析词牌《多丽》,(简述分析过程,列出分析结果。)

1、多丽,词牌名。又名“绿头鸭”“陇头泉”“鸭头绿”“跨金鸾”“多丽曲”等。以晁端礼《绿头鸭·咏月》为正体。
2、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四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三句六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李清照《多丽·咏白菊》等。
3、无领字,无叠韵,上下片四字句处亦对偶。
4、赋句较多,頓读句较多,注意连贯性。
5、一韵到底,不换韵。

二.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试填一首《多丽》
多丽*咏梅

雪霏霏,朔风尚且低鸣。野溪边、残冰未解,群峦萧瑟堪惊。倚残寒、靓装秀蕊,似解意、次第香萦。疏影斜斜,纤姿飒飒,送春入槛任人倾。若佳丽,诺言长记,千里赴深盟。流连久、芳辉盈袖,忘却营营。

忆当年、痴心和靖,竟以琴瑟垂青。更深宫,寿阳妆面,便使得、一顾倾城。驿使邮春,师雄卧梦,孤芳缕缕占殊荣。明月夜,笛魂渺渺,绮念不堪听。庸粉至,水边林侧,但去无声。

评:1.上片由景入情.生动细腻委婉。2.过片用和靖爱梅典,承上启下,过度自然。3.接下来用三个关于梅花的典故来加深意境与主旨.3.脉络清晰,主旨明确。用字典雅。学习了。
4.感觉结句减了分,如何改,我也说不上来。等老师评吧。
乱评一气,勿介意咯。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8

帖子

6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6
18#
发表于 2025-8-6 16:33:09 | 只看该作者
研四期雨竹组第二十六讲作业帖

雨竹06-芷溪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多丽》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左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答:
一、自选词阅读、翻译与简析

选词: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天边的月亮像一把弯钩。寂静的庭院里,梧桐树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仿佛被这清冷牢牢锁住。
那离愁像一团缠绕的丝线,剪也剪不断,梳理时反而更加纷乱。这离别之苦,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滋味,萦绕在心头。

简析:
全词以“无言”起笔,勾勒出孤独登楼的剪影,“月如钩”“梧桐深院”“清秋”层层渲染萧瑟氛围,将“锁”字拟人化,既写庭院封闭,更暗喻人心被孤寂禁锢。下阕以“剪不断,理还乱”喻离愁,突破具象描写,将抽象情感化为可感的缠绕状态,末句“别是一般滋味”留白,把亡国之痛、思乡之愁浓缩为难以名状的味觉体验,语浅情深,余味无穷。

二、《多丽·兰》互评读解与简评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左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多丽•兰
文/芷溪
隐深谿,翠茎悄倚岩矶。蕴清芳、青衿半展,素心暗许晨晖。缀疏英、紫痕淡抹,承朝露、琼靥微欹。叶挽烟轻,花融雾漫,泠泉碧水浸瑶肌。寂山守、竹旁松侧,羞与俗桃依。经霜雪、玉凝瘦骨,愈显天姿。
​惹骚人、披榛寻迹,驻马轻叩荆扉。戴忧庵、捕虫除蠹,袁简斋、移置明几。楚畹遗馨,湘累旧佩,千年幽韵总相羁。凭栏久、斜阳落却,新月逐云飞。何须慕,放棹桃源,把酒东篱。

自评:
首拍以“隐深谿”开篇,紧扣兰花“隐”的特质,从生长环境(岩矶、翠茎、泠泉)、形态(青衿半展、紫痕淡抹、琼靥微欹)到品性(羞与俗桃依、经霜雪愈显天姿),层层刻画兰的清雅孤高。下阕转入人事,借骚人寻兰、戴震护兰、袁枚移兰等典故,勾连兰与文人的精神羁绊,末句“何须慕桃源、东篱”,强化兰不慕虚名、自守本真的品格,全篇托物言兰之情志,以兰喻君子之德。

(基于“补刀”要点):

1. 意象与手法的解读:若将“叶挽烟轻,花融雾漫”解读为“静态的岩矶与动态的花形成对比”,则存在“虚实混淆”——“烟轻”“雾漫”是虚写的朦胧氛围,并非动态场景,此解读易误导对兰所处清幽环境的理解。

2. 典故的引申:若认为“戴忧庵、袁简斋”的典故是“突出文人对兰的占有欲”,则属“随意拔高”——两典故实则体现文人对兰的珍视与相知,与“占有欲”无涉,偏离词作对“人与兰精神共鸣”的本意。

3. 主旨的概括:若说“全词旨在批判世俗对隐逸的追捧”,则为“无中生有”——词中“羞与俗桃依”“何须慕”是兰的自守,而非批判世俗,此结论在词中无任何佐证。

4. 情感的定位:若将“千年幽韵总相羁”理解为“兰对世俗的无奈妥协”,则属“曲解原意”——“羁”在此处是“关联、牵绊”,指兰与文人的精神共鸣延续千年,并非“妥协”,颠倒了兰的孤高品性。

解读需紧扣文本意象与典故本意,避免脱离词句的过度引申或反向解读,方能准确把握词作托物言志的核心。
以上是芷溪的自评还望老师斧正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6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19#
发表于 2025-8-6 16:4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依若雪梅尔 于 2025-8-6 16:51 编辑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六讲作业雨竹组02-依若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江城子·江景
宋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芙蕖 一作:芙蓉)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简析
此词为咏筝之作。上片写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天边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飞翔的白鹭,描绘出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下片写闻弹筝,先写筝声之哀婉,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化用“湘灵鼓瑟”典故,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又道出凄迷之感。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多丽·荷
雨竹12——剑卿歌

绕池塘,绿阴洒落清凉。倚阑看、叶铺翡翠,滴珠滚玉琳琅。立蜻蜓、茎擎红蕾,蕊初绽、缱绻新妆。粉瓣含娇,芳心半吐,风情摇曳费思量。最堪爱、濂溪援笔,清韵自悠长。微风过,碧波翻卷,暗递幽香。
渐黄昏、月华初上,竟惹无限愁肠。念佳人、照花临水,似带笑、眸动星光。偏恨红尘,天涯客旅,多情最是断人肠。斟玉斝、莫辞沉醉,醉倒又何妨。聊放逐,碌碌此身,结伴荷乡。

依若赏读:
在池塘边,浓密的树荫投下一片清凉。我靠着栏杆眺望,荷叶像铺开的翡翠一样鲜亮,叶面上的水珠像滚动的美玉,亮晶晶的格外好看。蜻蜓停在荷茎上,茎秆托着红色的花骨朵,刚开的荷花像刚梳妆好的姑娘,带着缠绵娇柔的姿态。粉色的花瓣透着娇羞,花蕊半露半藏,那随风轻轻晃动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在心里琢磨它的美。最让人喜欢的是,就像周敦颐(濂溪)写《爱莲说》那样,荷花这种清雅的韵味一直流传着。微风吹过,荷叶像绿色的波浪翻卷起来,还悄悄送来淡淡的香气。慢慢到了黄昏,月亮刚升起来,这时候却突然涌上无限的愁绪。想起心上人,她曾经像荷花一样对着水面照影,仿佛带着笑意,眼睛像星光一样明亮动人。可偏偏讨厌这世俗生活,我在天涯漂泊,这种多情的牵挂最让人心里难受。倒上美酒,别拒绝一醉,就算醉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姑且放下这忙碌奔波的身子,让自己放纵一下,和这满池荷花的地方作伴吧。

学友这阙词先是细致描绘了荷塘的美景,从白天到黄昏,再由眼前的景引出对佳人的思念和漂泊的愁绪,最后以想在荷乡沉醉释怀作结,把赏荷的闲情、思念的柔情和客居的怅惘融合在了一起。整体意境清雅,情感由淡转浓,层次递进感强,词味也特别浓郁。
好词!学习了!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8

帖子

9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7
20#
发表于 2025-8-7 09:02: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二十六讲雨竹组作业
互评楼上二十五讲作业
墨缘
多丽纳凉雨竹-29蓁蓁
晚风吹,柳梢破月微微。腻千般、良辰好景,明月千里相随。倚旧谱、若耶溪女,倚旧谱、鸿雁于飞。朗月清风,池塘鹤影,奈何此际是佳期。夜扇久、牛郎河汉,汉广鸟迟迟。银河渡,绿罗香绮,别别离离。
想亲人、音尘绝后,可曾还有归期。最关情、白眉永日,念断肠、身影常题。泪眼婆娑,分毫未减,寒凉天气竞伤悲。最爱惜、不知从此,怎料得相知。空留下,依依皓月,水畔东篱。
问好学友,墨缘乱语!此作格式正确,韵律无误。
看上片“腻千般,良辰好景,明月千里相随。”即是晚风吹,何来良辰?“腻千般”又是何解?“倚旧谱,若耶溪女,倚旧谱,鸿雁于飞。”好像是说,在明月美好的时刻,按旧词谱,写一下西施浣纱,写一下雌雄双雁同飞。但是,在此佳期又看到天上牛女,银河,别别离离。感觉零乱无序,意境反复出现。
下片“想亲人,音尘绝后,可曾有归期。”音尘绝后是啥东东,“最关情,白眉永日,念断肠,身影常题。”真个不知所云。最后“空留下,依依皓月,水畔东篱。”用极其伤感的情绪做结。全篇整体没有谋篇,没有章法,堆砌感十足。望学友继续努力,必出佳作!以上皆余一厢所见,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点评

题目纳凉,却写成了思乡,立意不明确,布局欠合理。这次作业要求咏物。 词中有用典,有故事,如果从新布局,围绕着题目写,会是一首不错的词。加油。  发表于 3 天前
再说这首词,先说这次作业字有点多,堆砌是难免的,但是这首词读完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乱。  发表于 3 天前
问好两位学友,首先说墨缘师点评还是到位的,指出了不足。赞  发表于 3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15 18:11 , Processed in 0.1247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