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秋29秋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探骊组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358

帖子

8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60
11#
发表于 2024-9-12 16:2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2 20:23 编辑

实验班第一讲作业
探骊22-左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字词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作品鉴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作品简介《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作品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四写作技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五:作品评价: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今人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今人顾随《驼庵诗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今人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点评

赞!你这么优秀了,还跟着写作业啊  发表于 2024-9-12 20:2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3

帖子

101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0
12#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作业
探骊09-醉西楼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内容及脉络:全诗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布局,宛如一篇记叙文,反映了盛唐社会的一个缩影。首联从应邀写起。颔联写田家景,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颈联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尾联写希望重阳节还来相聚。
思想感情:向往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亲切省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艺术特色: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此诗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写作背景:隐居鹿门山时的作品。

点评

赞!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1

帖子

5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6
13#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探骊组作业
探骊枫影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巾 一作:襟)

注释
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淑气:和暖的天气。
绿苹(pín):浮萍。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巾:一作“襟”。
  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首联点题,二联大景,三联小景,四联转合回现在。
  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杜审言宦游江南期间,应和陆丞的《早春游望》而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江南早春美景的感受。
作者简历,杜审言(约648年—约708年),唐代诗人,与宋之问并称为“杜宋”,是初唐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以下是杜审言的简要简历:

**早年经历:**
- 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籍贯为湖北襄阳。
- 杜审言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尤其擅长文学。

**仕途生涯:**
- 唐高宗时期,杜审言曾任晋陵(今江苏常州)丞,后因事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
- 在吉州任职期间,因与同僚不合,被诬陷下狱,后经友人救援得以释放。
- 唐中宗复位后,杜审言被召回长安,官复原职,并曾任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等职。
- 晚年,杜审言曾任修文馆直学士,参与编纂国史。

**文学成就:**
- 杜审言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并称“初唐四杰”。
- 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最为著名,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情感真挚,对后世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个人生活:**
- 杜审言性格直率,不拘小节,因此在官场上屡遭挫折。
- 他与同时代的文人交往密切,如王勃、杨炯等,都有诗文唱和。

**逝世:**
- 杜审言约在唐睿宗景云年间去世,享年约60岁。

杜审言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于律诗的定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尊为“律诗之祖”。

点评

赞!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2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14#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一讲作业
探骊26-清月
读《咸阳西门城楼晚眺》/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上咸阳城西楼所见所思,睹物而生的思乡及感古伤今之情。
首联写景抒情,“一上”城楼触发情感“万里”“愁”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蒹葭杨柳像极了汀州,这些物象像极了家乡的风景,使乡思有着落。
颔联晚眺远景,在溪水被云笼罩,落日依阁而沉时,突然风起,山雨欲来,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不仅烘托了气氛,而且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从而使得“愁情”更有着落。
颈联晚眺近景,当山雨欲来时,鸟雀匆忙逃入遍地绿芜,蝉声、黄叶使得作者联想到了汉宫秋,诗人的愁思从“万里”而向“千古”,实景鸟、缕芜、蝉鸣、黄叶与虚景汉宫叠加,虚实结合,起到了加持感情的作用。
尾联作结,借行人表达作者自己的乡思和感古伤今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脉络清晰,从登楼的远眺,近观;由景及情,情景交融;中二联对仗工稳;开合有张力。
【作者】许浑(约791年-约858年), 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裔孙。
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监察御史,《咸阳西门城楼晚眺》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后复起官,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
【作品】《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点评

赞!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15#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一讲
探骊组12——素心如月
登高  杜甫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猿啸哀:指猿凄厉的叫声。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点评

赞!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16#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窗竟白 于 2024-9-15 23:59 编辑

探骊组-03 东窗竟白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释:
和(hè):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中书舍人:官名,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皇州:京都。阑:尽。
金阙(què):皇宫金殿。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仙仗:天子的仪仗。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内容及脉络:
首联对仗,描摹早朝之时自然丽色,有雍容典雅之象,气度不凡,为后文奉和及所咏对象渲染氛围。颔联描绘早朝开始之时盛大壮阔的景象,官员众多,场面宏大,庄严而隆重,体现国之大事的盛况及华贵。颈联宕开一笔,舒缓节奏,描写花柳,暗示衬托了早晨的时间,点题。尾联卒章显志,赞美贾至作品,并谦虚表态。规格严整,符合起承转合规范,堪称严丝合缝。
立意:
赞美贾至文采,歌颂早朝盛况,烘托盛世景象。
题材:
奉和诗
典故: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语言风格:
典雅大气华贵
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岑参任右补阙,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岑参之和即为此诗。

点评

赞!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0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17#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玄翎。 于 2024-9-16 00:43 编辑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探骊18-玄翎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关的景象和将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战不断的慨叹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以雄浑的意境和明快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互文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连绵不断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描绘了无数将士远征万里却无法返回的悲壮画面,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有如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的渴望,希望能够有这样的将领来守护边疆,确保国家安宁。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不仅是对当时边塞战争生活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诗人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诗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这首诗被誉为唐代七绝中的佳作,其意境高远、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特色和魅力。

点评

赞!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8
18#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创实验班第一讲作业
探骊组2 3 -右翼(星空)

按照本讲所述的八个方面内容,自选一首律诗来读,然后作握要分析:
读李商隐之《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内容及脉络:
首联眼前景起兴生发,以立身千仞、俯视一切的气魄作立意类方向开篇。
颔联以贾谊、王粲两位古人的典故作自比,两句言一事,指两位古人年轻时失意的故事,来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作铺开。
颈联作转,透露自己的志趣和抱负,虽然此时遭遇困顿,但他的志向未减,若得到功名,乾坤大定,便归老江湖。江湖、扁舟两句借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结句议论,借庄子寓言示己敝履功名利禄,委婉地向朋党曰别妄加猜测有野心。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这两句作翻过另一层的深意作结,至于更深的层次,余才力有限,未能悟透。
立意:哀国忧时势
修辞:用典
题材:以登临遣怀
典故:贾谊垂涕、王粲远游、范蠡归隐五湖及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的典。
语言风格:典丽雄浑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5年)春季,李商隐考中进士第三年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不幸落选。他失意地回到泾源,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排遣郁闷,抒发抱负,对自己作一番激励。
      
名家点评:
宋代蔡启: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另“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
明末清初冯班:杜体。如此诗岂妃红俪绿者所及?今之学温、李者得不自羞?(《瀛奎律髓汇评》)
明末清初朱彝尊:通首皆失意语,而结句尤显然。又曰:第六句尤奇,后人岂但不能作,三不能解。(《李义山诗集辑评》)
清代查慎行:王半山最赏此五六一联,细味之,大有杜意。(《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沈德潜:何减少陵(“永忆江湖”二句下)!言己长忆江湖以终老,但志欲挽回天地,乃入扁舟耳。时人不知己志,以鸱鸮嗜腐鼠而疑鹓雏,不亦重可叹乎(末二句下)。(《唐诗别裁》)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点评

赞!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42

帖子

40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80
19#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词创作实验班第一讲作业
探骊组含羞草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点评

赞!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4

帖子

10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68
20#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潇湘梦竹 于 2024-9-16 05:30 编辑

探骊13-潇湘梦竹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译文:
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赏析: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点评

赞!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9-20 00:10 , Processed in 0.1558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