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38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第17讲冬组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07

主题

1496

帖子

55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19: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第十七讲作业:
以“望秋”起意,七律一首,题目自拟,平水韵。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5

帖子

9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4
11#
发表于 2025-8-8 04:41:0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第十七讲作业:
以“望秋”起意,七律一首,题目自拟,平水韵。
七律•秋
文/冬15-若楠
梧桐山雨夜幽长,吟透寒蛩浸骨凉。
露撷菊英醇酒美,风吹麦浪稻花香。
一行雁阵穿空过,满目秋心入寸肠。
忽梦家山千万里,思来高堂可心伤?
雷雨拙评:格律有误(有不规则重字山心,堂字不光挤韵此处应为仄声)。全诗押平水七阳韵,用韵正确。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作者是位多愁善感的小姐姐吗?逻辑,逻辑,逻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梧桐山雨,梧桐不长在山里吧?多在秋庭深院,如果放在山中居舍那地方能长娇贵的梧桐吗?梧桐,可是落凤凰的地方呀。再说下雨时你还能听到蛩声吗?寒蛩如果真是音乐家,它不厌烦雨声对它的吟唱带来的冲击吗?寒蛩,何谓寒?凉达到极致才能谓寒,你韵字的凉是自降承句的表达啊,纯纯的高开低走。透骨不透骨最终还是由中心语来决定才符合汉语语法的表达吧?露撷菊英醇酒美,过,风吹麦浪稻花香。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对没摸过锄头你提出置疑,麦浪是麦收一周内, 因华北和黄淮海麦区与西北麦区不同所以大概在6 月 10 日至 7 月 10 日之间。新疆地区最晚。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9-10 月成熟,东北、华北10 月成熟,而稻花香则要在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这能算秋天吗?颈联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但两个分句的后三结构不同(穿空/过动补,入/寸肠动宾)节奏不同(穿空/过21入/寸肠12)词性不同(过动词,肠名词)成分不同(过是穿空的补语,肠是由寸修饰限制的宾语中心语)七分句并不能收束前六个分句,八分句是你心伤还是高堂心伤,表达含混。
首联如果锚定了秋夜,那中二联直接跑题,定个啥罪名呢,时隔。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
梧桐阶雨夜何长,蛩语难闻更感伤。
矢透篱边残菊湿,风掀水幕卷帘扬。
敲空叶响寻心路,滴碎秋深宿客乡。
因隔家山千万里,墨云三更锁愁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58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8
10#
发表于 2025-8-2 00:55:47 | 只看该作者

RE: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第17讲冬组作业帖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第十七讲作业

冬15-若楠


七律.秋


梧桐山雨夜幽长,吟透寒蛩浸骨凉。
露撷菊英醇酒美,风吹麦浪稻花香。
一行雁阵穿空过,满目秋心入寸肠。
忽梦家山千万里,思来高堂可心伤?

点评

见11楼  发表于 2025-8-8 04:4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9#
发表于 2025-8-1 12:10:23 | 只看该作者

秋盼

冬~19春雪

早期月白照秋深,慰我经年一片心。
鸣和自当琴与瑟,契然还是笑和音。
细拈景致全翻遍,也拟浪漫海上寻。
唯缺佳期行未得,只消菊后酒来斟。

点评

本诗景的铺垫较少,而情相对来说,转的早而表述的多,5,6句后三对仗差些,7句组句有些生硬。努力。  发表于 2025-8-7 06:24
小诗借景抒情,营造了清幽,温馨而又带遗憾的基调及作者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情感细腻真挚。首尾呼应,尾句精彩。  发表于 2025-8-7 06:22
问好,小诗格律及韵正确无误,用心了,点赞。  发表于 2025-8-7 06:20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0

帖子

9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2
8#
发表于 2025-7-31 16:08:13 | 只看该作者
新凉
冬09-不可思议
时逢八月起微凉,渐引天波共野黄。
老树知秋初落叶,残荷晓梦暗分香。
着衣犹恐薄裙短,对镜偏怜小黛长。
槛外谁人徘瘦影,晚风夜露透轻裳。

点评

不足之处:“天波"一词生涩,另主题内涵还可以提升,倘若加入些人物对人生感叹什么的,诗歌更有感染力。  发表于 2025-8-7 14:39
全诗前景后情,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整体对仗工整,遣词得当,学习了。  发表于 2025-8-7 14:37
问好。诗从时间着手,写大环境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融营造出清幽,而带淡淡的惆怅的氛围,以及人物对秋的敏感,孤独的微妙情感,含蓄而真挚。  发表于 2025-8-7 14:2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

帖子

120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7
7#
发表于 2025-7-31 12:50:14 | 只看该作者
七律·望秋
冬组-溪桥
骤雨倾盆起急湍,风摇树杪暑消残。
芙蕖零落蝉声隐,枕簟清凉午梦阑。
一叶微黄秋意近,半窗苍翠客怀宽。
流光时序催人老,唯待篱花携酒看。

点评

中二联对仗工整融情入景,尾联一个待字契合望秋的题意,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非常不错的一首诗,点赞学习啦。  发表于 2025-8-7 15:06
问好组长。这首诗格律无误。首联景起骤雨,风摇而暑气消残。颔联继续写景,芙蕖零落,蝉声隐退来带出枕簟清凉的感受。  发表于 2025-8-7 15:0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2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6
6#
发表于 2025-7-29 13:08:1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
冬组第十七讲作业
冬11——禹风谢平


初秋里的伏

初秋汗迹落阳空,夜里无痕雾气冲。
残月浮沉挥庭院,群星闪烁耀天宫。
蝉栖翠柳鸣声道,蛙动莲蓬唱晚风。
伏入三更无睡意,晨归一刻梦醒中。

点评

还有不规则重字尽量避免一下哦。  发表于 2025-8-7 14:59
遣词造句方面稍微打磨一下应该还是不错的,加油哦。  发表于 2025-8-7 14:58
颔联的挥可能是“辉”笔误了,如果是辉,那么与耀有点意合了。颔联对仗工整,颈联对仗稍欠。尾联无睡意,却又梦醒是不是有点矛盾啊。  发表于 2025-8-7 14:57
问好同学。格律一处存疑,庭院的庭处应为仄声字。首联有点不明所以。  发表于 2025-8-7 14:5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

帖子

120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7
5#
发表于 2025-7-29 10:33:4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二十期七律
冬组第十七讲作业
冬01----秋野

七律•立秋吟(下平七阳)

玉露西风叶染黄,低头稻穗闪金光。
花生土豆全成熟,红柿甜瓜正吐香。
峻岭鹰翔九霄外,荷塘蛙鼓水中央。
轮回四季皆遗美,夏去秋来各逞祥。

点评

结尾既然是总结之语,更应该突出主题,而本诗题为立秋,结尾却夏去秋来各逞祥,这样就给人重点不够突出之感。  发表于 7 天前
前三联都是给景之句,结尾进行总结,这种先分后总的结构没问题。只是读来前面三联如何换景的顺序感觉不是太清楚。而且第二联读来缺少诗意,诗中的意象应该是经过认真筛选之后,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7

帖子

5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6
地板
发表于 2025-7-28 22:04:28 | 只看该作者
七律·望秋
冬06-明天
晚照登台意未休,寒烟漫卷锁汀洲。
霜摧败叶千山瘦,风卷残云一雁愁。
古渡萧萧浮远影,荒村寂寂入新秋。
凭栏莫问前朝事,逝水无声带恨流。

点评

接下来两联的瘦、愁、古、荒带着明显的情绪,照应意未休。这一点做的很不错。结句读来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味道更浓。只是前文未点具体的台,所以,这前朝事就无从谈起。  发表于 7 天前
题为望秋,首句前分句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同时也表明心情,后分句便自然而然地点出所望之景,也是点出所在的环境,让心情有了落点。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

帖子

3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6
板凳
发表于 2025-7-27 13:57:27 | 只看该作者
七律  望秋
冬16-墨落成白
极目浮云望远秋,田园丽色解忧愁。
山青挺拔银光溢,水绿空明碧彩流。
岸柳垂弦闲钓月,湖荷举伞待衔舟。
坠池硕果多情致,咏唱丰年韵邃幽。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16 03:21 , Processed in 0.1403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