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63
|
古典词研三期聆雨组第十八讲作业帖: |
| ||
| ||
| ||
点评
“丹心”,“晴昼”这两个词用的似乎不妥,有待商榷。
| ||
点评
小词写的不错。只补充一点:最后几句写饮酒有重复拖沓之嫌,可否拓开笔触,写点别的,提升、递进一下。个见。
| ||
点评
雨涵老师写的很好,评的也不错。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 ||
点评
这阙作品的时间点,画面切入点,有点长,也许是黄昏到月升。而这段时空最能感触人生的情感与历程。
而这下阙的暇疵,出在结片,【小月含愁】,【含】字有些实,或直接。
由愁而盼,盼而望,望则问,是很自然且连贯的动作,作者笔触很细,衔接巧妙。尤其这庭前白菊,似伊非伊,倾诉似否身有同感,邀你同酌,只可惜以前相依相恋之情匿无影迹。
上阙景入,情景交融,意象与情感高度契合,尤其歇片【秋也难留,人也难留】,余味悠长。有一处暇疵,【风光湿了双眸】,欠妥。这种相离相别,且渗杂怜惜岁月流逝的情绪,这样表达很别扭,稍有唐突之感。
梁迪庄点评:这又是一阙伤秋思人之作。叶初黄,山渐瘦,北雁南归到江楼,伊人难返愁上愁。这种感觉(单相思),只有亲历之人才会有,一辈子也难以忘却,发而为词,则感人至深。
| ||
点评
若找点暇疵,上阙【秋蛩竭力嘶鸣】,竭力,还是刚硬有余而柔润不足,影响整词意蕴。另丑女词友的点评很中肯,点赞。
作者上阙近景生发,下阙远景铺述,且情景交替。这种层次参差,力避一个面的拓展,减少雷同,力避词穷的手法与方式直得借鉴。非鱼词友,进步神速,希更上层楼。
而入夜渐深,残月天边,微寒袭人,纵有万语千言,与谁细诉?只有对月无言。百无聊赖,小酌几杯,月人影,更增寂寥。荒唐只是别人无解的借口,却是自己解愁的方式。
梁迪庄老师点评:一个人,心的坦露和情感的表白,就在这万物渐衰的秋的夜晚开始了。而秋晚的意象,恰宜表白这古今的情感。作者笔触细腻,情感丰富,意象融洽,景起,情融于景而着笔无痕,达到很高的层次,身入词境。
这是一个静逸清幽的秋晚,也是一个尘心宁静,忘却尘嚣,难得一闲引起相思的秋晚,秋风止于回廊,而秋蛩怎会理解红尘的愁闷,只会扰乱人思念的情绪,甚至打扰入梦相约的祈愿。
| ||
点评
另外【竹院生寒,荷塘减翠】若倒置成【竹院寒生,荷塘翠减】,可能更有魅力。
应当肯定的是,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与功底,以及想象力,有一个做出色词人的底蕴。愿作者美梦成真。
上阙的情感线与下阙的情感线,因一句【素怀不慕簪缨】,而不协调,甚至矛盾,既然伤秋,应不存在不慕的情感,也与结片的【风叩帘棂,雨叩帘棂】,不一致。本来很好很漂亮的一阙伤秋词,有了难愈的硬伤。
对深秋雨里的残破,不由想起仲秋的凉爽与舒适,以及炎夏过后草木短暂的复苏。这种思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没有跳跃感或层次感,如果转到春风春雨的时空里去思索,也许有新的收获。
竹院生寒,荷塘减翠……,上阙,作者对深秋雨的描写,细致细腻,而歇片【怅流光,来若飘萍,去若飘萍】。是对上阙情感的浓缩与对光阴流逝的感叹,相当有水准
梁迪庄点评:做一个诗人,尤其做一个词人,总会对四季交替产生感触与共鸣,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了。伤秋是古今不衰的话题,而要写出新意很难,这与作者的经历与对时代的三观态度有深刻的关连。
| ||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12-22 20:45 , Processed in 0.1318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