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78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联七第十讲B组作业贴

[复制链接]

30

主题

442

帖子

175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20:43: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01

帖子

168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3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6 10:5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开彼岸 于 2015-11-16 17:27 编辑

古典联七=第十讲B组作业
B16=花开彼岸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联作四弊;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
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
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隔是思维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俗称“合掌”。
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是联而不对也。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向来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
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
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俗主要表现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无意境。

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1.如何避免隔,应注意;
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要相关,要有必然的联系,而不是貌合神离,似对而实隔。
欲制佳联先除隔,避免胡拼乱凑,不隔方可出佳联。隔是思维.

2.避免重,应先注意;
上下联内容不能重复,上下联各元素内容不重复。

3.避免俗,应先注意;
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
言人之不能言,联语内容上避免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4.避免造,应先注意;
创作时避免生编硬造,矫揉造作,
只为对而对,为联而联,无意境之美。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8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6 12:31:01 | 只看该作者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一)        联四弊的重要性
1、        一弊为“隔”: 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这是联的魅力所在。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不美,也就不能称为联。
2、        二弊为“重”: 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重,只是“对”没有“联”也达不到对联的意境与美。
3、        三弊为“俗”:对联是文字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落入俗套的对联不会吸引人,让人望而生厌。
4、        四弊为“造”:对联的美在于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生编硬造的也不会受人喜爱。
(二)        如何避免这四种弊端
1、        如何避免“隔”:应该从字,景,和意境上避免。字上就是出对句中相对应的词或者词组不能差距太远,不能意义不想干;景上就是出对句中避免不能为一幅和谐的画面,时间上不能无法关联;意上避免出对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关联。
2、        如何避免“重”:要避免重字、字意、联的意上合掌。这就需要加强学习,提高对汉字认和知的能力,逐字逐句推敲理解字意。
3、        如何避免“俗”: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真诚的心态,写出我们的思想健康,无颓废庸俗,不哗众取宠,不人与亦云,不落入老套,有自己观点的作品。
4、        如何避免“造”:多读书,多品味,多观察,多积累,提炼生活素材,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3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2
地板
发表于 2015-11-17 15:38:0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联七第十讲B06—冷梅吐香作业贴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
避免出现弊端: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俗称“合掌”。
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是联而不对也。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避免出现弊端:向来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重复除内容上的合掌之外,还包括用字用词上的重复。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对联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对此有人称之为修辞手法,有的称之为联格。这些修辞手法,是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结果,自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其中尤以春联创作为最,俗套的对联比比皆是。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避免出现弊端: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在文学创造中,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造之表现有许多,比如无意境,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为联而联,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之作也。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5#
发表于 2015-11-18 00:30:22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联七第十讲,B08逸委清林讲作业。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关于联作四弊中的隔,重,俗,造。
隔,使对联失去意境的关联,各述一体,仅是字面上的相对只能称为对,而不属于对联,所以凡是合格的对联必须对得上,也要有关联。
重,如果上下联共描一体,过于亲近,将起不到相互对衬和呼应的效果,这样与隔恰恰相反,仅联失对,不成对联。
俗,凡谴词炼句,要力避过于承前继往,抄袭套用只会给予人一种枯乏的感觉,因此,只有新颖的修辞及境界方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造,在好的对句当中,不可刻意雕琢,为对字而对,生搬硬套。那样让人读起来即拗口又别扭,且在意境上失去自然,没有丝毫真情实感,就如一对死联。
应如何避免以上这几个弊端呢?
首先,需深刻了解六要素,每拿到出句,应先全面挖掘出句的意境,或感情色彩,再结合六要素从侧面去补充或承转同一画面或内心情感等等……这样才能避免重与隔。
避俗,这方面就需要多阅多练了,对词汇的掌握要丰厚,以独立的思想对出自己的个性,弃陈创新。
造,凡诗联都一样,都以真情流露为最佳,所以,对句必须用内心去对,而不是用文字去对,要让人从字面可以读出你的心境,及各种感情色彩,甚至有种令人看完意未尽的感觉,这样才显得更加完美。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1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7
6#
发表于 2015-11-18 16:04: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答:联作四弊为:1、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2、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俗称“合掌”;3、俗,即俗气。4、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如对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简单相加,而没有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互不相关,就难以形成一和谐、完美的整体,也就难出佳联。可是如果对联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还有对联虽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但艺术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要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但是虽然要创新,也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不能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要避免出现“隔”,上下联就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不仅要兼顾形式,还要兼顾内容;避免出现“重”,上下联内容、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应避免重复;避免出现“俗”,就要在对联创作手法上不仅要重技巧,还要重意境,多观察,敢于创新;避免出现“造”,就要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追求真情实感,要写真景物、真感情,不能生编硬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7#
发表于 2015-11-18 16:05:0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联七=第十讲B组作业
B05-潇傑作业
阐述联作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
联作四弊为隔,重,俗,造,
1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2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俗称“合掌”。
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是联而不对也。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3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俗主要表现在:1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2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4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造之表现有许多,比如无意境,无真情,无境界。
如何避免这几种弊端: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对联的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使对联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对联的创作还要勇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8#
发表于 2015-11-18 21:32: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B01-晚照清秋冷  对联弊病:一,隔   对联是即要对又要联,上下联是一个整体,一句完整的画面,如果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就失去了对联追求的和谐与美感。    避免方法:注意对联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上下联象一个人说出来的两句话,对句者站到出句者的立场上来对。   二重   重就是合掌,指对联中表达同一种意思,却用了不重复的词性来对仗,不能尽量丰富内容,多了局限少了灵动。   避免方法:在构思,立意时安排好上下联的布局,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的角度,事物,时空落笔。 三  俗 俗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而轻意境,在内容上套用古语,人云亦云,而失了创新,落了俗套。 避免方法:多创新,富有新意,开拓思路,多掌握联格,运用文字的艺术美创造意境美。   四  造 造就是在创作时丢失了自然之美,只为对而对而生编硬造,失了意境。 避免方法:多解析  领会古诗词联的意境,多积累,提高文学修养,不要只为对而对,要活学活用。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6

帖子

4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6
9#
发表于 2015-11-19 13:55:23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联七=第十讲B组作业
B15=胡杨
对联创作,常见有隔、重、俗、造四弊。要提高对联质量,此四弊非除不可。
一隔:即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隔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1是字隔,2是景隔,3是意隔。

      字隔,就是出对句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差距太远,意义完全不相干。比如:锅==花  虽然锅和花都是名词,但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另外,在意境联中,春对秋,夏对冬之类,都属于字面上的隔。

      再来看看景隔有哪些情况。

    (一)出对句所描写的景色格格不入,不可成为一幅和谐的画面而形成的景隔。比如出句描写江南烟雨,对句却是塞北风霜,上下的景色相差太远,这样的一幅画是不和谐了,也是无法跨越的。

    (二)时间上的无法关连。如出句写黄昏,对句就写清晨还有的把晓燕和昏鸦来相对,以及晚上对白天,雨天对晴日,这些都形成了联间的隔

    (三)雅俗共存 。我们不反对雅俗的共存性,但出现在一联中,必须有其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说出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对句也是春天的景色,但问题是,出句写花开燕翩,对句却是狗吠猫叫的,意义相隔太远了,这也是一种隔。

      隔的第三种形式是意隔。意隔,是指出句和对句虽然都各自表达了完整清晰的意思,但出对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关联,这样就形成了隔意。比如,出句描写景色,对句在说美人化妆,虽然各自的意思都很明确,但风马牛不相及,上下之间也就相应的隔了。也有朋友把隔说成是反对,一般来说,反对和隔是很难分清的。我们经常看到,在对意境联时,春对秋或夏对冬,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不是说春对秋这种对法不可以,但是要看情况,不同的句子,这样对是反对,换一种句子就成了隔了。我们来仔细分辨一下,反对和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说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同其他出句没有涉及的事物来对,这样呢,出句和对句就浑然地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了。如果你要反对的话,你可以以抒怀为主上联写景,下联抒怀这个怀可以正对,也可以反对的,并且这个反对并不影响上联景色的描述。反对,除了意境联外,其他种的联都可以使用而不会发生隔的毛病。有朋友说,无情对是隔了吧,其实无情对就是要求上下句完全没有关联,是典型的隔,但这个隔不是毛病,是联的一种形式。
二:重: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例如 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纵观今日之联坛,特别是在网络对联创作中,缺乏创新,翻抄旧联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搜集联作辨析:
1)
出句:雨刷刷水刷雨水(少意境,文字堆砌,俗。)
对句:上海海边海上边(与出句内容不相关,隔。)
2)
出句:坐南朝北卖东西(老生常谈,翻炒老饭,俗。)
对句:历夏经冬读春秋(形式之对,内容无联,隔。)
3)
出句:民意不能替代法官审判?(为联而联,造。)
对句:森林岂敢遮挡太阳光芒!(为对而对,造。)
4)
出句:无偿献血有偿用(少意境,为联而联,俗、造。)
对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缺联系,少依存,无呼应,隔。)
5)
出句:无情对句对无情 (无意境,少真情,为联而联,造。)  
对句:有意才人才有意 (生编硬造,为对而对,造之,雷之。)
6)
出句:半帘风,一席月,满树花 (不解答案为何选此对句?)
对句:千窗雨,七斗星,连天霞 (哪个见过如此画面?造。)
7)
出句:进退迟速,迎送远近通达道 (不知所以。雕琢生硬,俗,造。)
对句:清浊浅深,潜涌浮沉渡江海 (思想明确,主题清晰,可惜非出句。)
8)
出句:山风画地描出万顷良田 (良田描出来的?谁呀?如何描?造、雷。)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答:首先是析联,理解出句含义,构思对句。其二出现这些问题就是思维不活跃,不能多角度把握。所以要多加练习,多读诗句尤其是名家作品。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7
10#
发表于 2015-11-19 19:46: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B18-随缘古典联七第十讲作业贴。阐述联队四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几种弊端?1弊之一隔,隔既不连上联与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所谓对联,应即对又连。上下联没有连贯性就回不协调。要做到意,景,时间都要一致。2弊之二重。即上下联内容重复俗称合掌。要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关系,目的的才为优对3弊之三俗。即俗气也就是在写对联的时候之重技巧而轻意境,在内容上套用古语就回死板没有生命力。让人忘而生厌俗不可耐。要开阔思维,要创新。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才能让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4弊之四造。造即生编硬造娇柔做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要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多积累融汇贯通才能避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11-16 05:0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