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07 古典诗十九期高级班思齐组第七讲作业
1.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用典情况
泪【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xiàn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答:李商隐的《泪》一诗通过密集用典,将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泪"意象串联,形成层层递进的悲情氛围,最终落脚于现实中的身份落差之痛。以下是对用典的详细分析:
1. 永巷长年怨绮罗
典出:汉代宫廷"永巷"(幽禁失宠妃嫔之地),如戚夫人被囚永巷事(《史记·吕后本纪》)。
作用:以宫廷女性之泪写被幽禁的深怨,奠定全诗"泪"的基调。
2. 离情终日思风波
典出:可能化用《楚辞·九章》"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的漂泊之思。
作用:将泪的意象扩展至游子离愁,与"永巷"形成空间上的内外对照。
3. 湘江竹上痕无限
典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湘竹成斑(《博物志》),喻悼亡之泪。
4. 岘首碑前洒几多
典出:晋羊祜死后,百姓于岘山碑前落泪(《晋书·羊祜传》),喻怀德之泪。
作用:将个人之泪升华为群体性哀悼,与上句的私人哀思形成层次。
5. 人去紫台秋入塞
典出:王昭君出塞(《汉书·元帝纪》),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化用。
暗意:以昭君辞汉之泪暗喻才士不遇。
6. 兵残楚帐夜闻歌
典出:项羽垓下被围,闻楚歌而泣(《史记·项羽本纪》)。
作用:英雄末路之泪,与昭君之泪构成性别与命运的双重对照。
7.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灞桥:唐代送别之地(暗含折柳赠泪习俗)。
青袍送玉珂:寒士(青袍)送别权贵(玉珂)之屈辱,典出《诗经·小雅》"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玉珂象征位)。
前六句皆为历史典故,尾联突转现实,以"未抵"强调寒士之泪远胜前人,点明诗眼——身份落差带来的深刻屈辱。
2.以“是非”为题拓展,成七律一首,平水韵,韵部不限。
期待精彩!
七律•是非
思齐02-天蓝蓝
浮生扰扰是非多,口舌如刀暗里磨。
谗谤无端摧玉树,流言何日止风波。
难求慧剑斩荆棘,且向空山避网罗。
若得心安清净地,不辞长伴白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