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24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九第六课C组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0: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期若兰 于 2017-3-23 17:45 编辑

诗九第六课作业
C01浪淘沙
一,孤平: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声字。如: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三平尾:句尾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字。
如: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白云千载空悠悠)
二,题图诗,七绝
文/浪淘沙

其一
老舍空空一徑深,曾经树下共调琴。
桃花依旧琴音绝,独对桃花泪满襟。
其二
结庐山上满园栽,一树繁华几度开。
独立空庭人已矣,桃花树下不胜哀。
大路老师点评:

浪淘沙作品
题图  其一
老舍空空一徑深,曾经树下共调琴。
桃花依旧琴音绝,独对桃花泪满襟。
欣赏: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涕泪湿襟。
这首诗以不变的物事“环境”和“作者本人”,同变化的物事“时间、琴、作者共调琴之人”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情怀落差,以此来感动读者。这种对比的手法就属于章法。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实现对比章法的呢?第一,我们看诗句哈,依旧是那屋舍,依旧是那小径,依旧是桃花盛开时节,还有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作者本人。这些都属于不变的物事。这是情感伸发的基础。我们再看诗句哈,“曾经”一词让时间经了年,“琴音绝”让事情成了故,“泪满襟”让作者变了态。这些变化的物事就制造出情感的伸发方向。(当然这里的“琴”可能是另有所指,或许使用了借代或借喻的修辞手法)。第二,是交错对比。“调琴”与“琴音绝”的对比,“共调琴”的“共”与“独对桃花”的“独”对比。
我们再读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否做到了“言之有物、状之有形”。做到这一点不难,只要符合物事本质属性,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就可以了,比如“老舍空空”可以有,“小径深深”可以有,“树下调琴”可以有。如果 “缘木求鱼”就不可以有。那么,再看“联之有丝”
。诗句“老舍空空一徑深”这里的“空空”就是从眼前之状着眼,对下文起到了暗示作用,与“我”共调琴之人不在了,可不是“空空”嘛,“空空”不仅是空间的状态,也是心间的状态,“共调琴”的喜悦与幸福不在了,作者的心里也就“空空”了,失落了。那么,作者的思念到底是什么状态呢,思念而不见,则涕泪满襟啊,这种情感难道不深吗?这些也在“一徑深”词语上给出了暗示。“小径”是眼前的小径,也是心中之思径啊。那么,有了这样的起笔作为基础,即反映了现实环境,又映射出内心之态,后面的句子难道还不能顺理成章吗。心中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现实景物,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接着读“曾经树下共调琴”。这里用“曾经”把眼前之景过度到另一个空间,这个回忆中的空间又作为了下文情感伸发的基础。把第①句做了聚焦,把读者赏读之心聚焦到“树下共调琴”这个点之上。①②句做到了“弓满箭在弦”,而且有了明确的“靶子”(琴)。那么接下来就发射吧,于是③④句果然命中靶心,读之感人肺腑。同时“联之有丝”还利用的“桃花”的反复出现,如崔护诗一样,虽然反复使用,却做到了用之得体,不仅不显冗赘,而且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邃。
“合之有法”这就是用了对比的章法,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了。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题图诗到底要围绕图片做文章,还是超越图片之局限而去拓展呢?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本人觉得应该两者结合更好些,既要有图片里的内容描述,又要通过联想去突破,毕竟诗要写出自己的情感嘛,把图片当做引发自我情感的引子吧。

时间有限,大家意会吧。

题图  其二
结庐山上满园栽,一树繁华几度开。
独立空庭人已矣,桃花树下不胜哀。
【评】这首思路与一同。不过是有些许隐士之意。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6-15 16:10 , Processed in 0.1091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