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标题: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白雀组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秋29秋云飞    时间: 2024-9-9 19:28
标题: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白雀组作业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0 18:03 编辑

作业:按照今天所讲的八个方面,自选一首诗来读,模仿下面的例子写,期待你的精彩哦!温馨提示,别忘记写名字哦,要不然,不知道谁的,作业截止到下周二。本次作业不用点评。
【秋读唐诗三百首】-七律篇
01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代: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荩箧[jìn qiè]:用荩草编织的箱子。泥[nì]:软缠,央求。
甘:意动用法,以……为甘,认为……甘
内容及脉络:
首联引用典故,简括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颔联和颈联承“百事乖”具体记叙生活细节,表现韦氏的贤良。尾联七转八合,七句回到现实,写而今自己享受厚俸,今昔对比,八句写为祭奠亡妻,延请僧道超度士灵,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不能共享荣华的遗憾。
立意:通过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修辞:用典
题材:悼亡
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据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载,黔娄为春秋鲁人。)
语言风格:通俗浅显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是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名家点评:
杨慎《升庵诗话》:俗谓柔言索物曰泥,乃计切,谚所谓“软缠”也。杜子美诗“忽忽穷愁泥杀人”,元微之《忆内》诗“顾我无衣搜画匣,泥他沾酒拔金钗”。
黄书灿《唐诗笺注》:此微之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一联,言其妇德,“野蔬”一联,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作者: 空空    时间: 2024-9-10 22:06
本帖最后由 空空 于 2024-9-14 18:47 编辑

【白雀01-空空】第一讲作业: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唐 ·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1、题目:题张氏隐居二首,友人归隐生活
2、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写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形容他的为人,把他写得飘逸又神秘;第二首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表现出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的情景。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之亲密。
4、立意:通过描写张氏隐居环境的清幽,生活的自然恬淡,表达羡慕之情,突出张氏人格的清疏孤远。
5、内容章法:前二联写景,从访友一路所闻所见的景致,突出张氏隐居环境的幽谧。第三联通过对张氏生活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出尘。最后一联写友人相见,突出友情。
6、题材:田园诗
7、语言风格:恬淡宁谧
8、修辞:用典
乘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金银气:《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铜铁,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黄昏夜半观之,所见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黄者铜,黑者铁。
麋鹿游:《昭明文选》卷五十五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论》
「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骛。独立高山之顶,欢与麋鹿同群。」唐·李善注引《论语》:「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虛舟:《晉書.卷七九.謝安傳.贊曰》:「太保沉浮,曠若虛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
9、名家点评:
《唐诗近体》:
善写幽居之致,旨趣俱远。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诠议之。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上句言时值初春,下句言日正傍晚;然语特动荡流美,为全首警句(“涧道馀寒”二句下)。



作者: 闲梦    时间: 2024-9-11 06:17
标题: 作业 白雀组27-闲梦
本帖最后由 闲梦 于 2024-9-11 07:30 编辑

送梓州李使君唐 ·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内容及脉络:
首联描写了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如果说首联是从大处落笔,那颔联就是从细处着墨。以欣羡的笔调描绘了梓州独特的自然风光。
颈联通过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的人文描述,体现了当地朴素之民风。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所谓官司也不过田间地头之事罢了。
尾联用典,“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蜀地环境之美,民风之淳朴,人文之繁荣的描写,劝勉李叔名到那里去当刺史,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表达了作者梓州的欣赏喜爱,及对李使君的劝勉、寄予厚望之情。
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修辞手法
  1、频繁使用对偶的写作手法,万对千、树对山,一对百,夜雨对重泉,汉女对巴人…….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均匀,读起来琅琅上口
  2、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3、尾联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炼字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古人送别诗不仅仅为私人感情而作,古代官员离京、迁调多会组织同僚送别,这种送别诗是一种官场活动中的作品。李使君(李叔名)当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赴任,王维写此诗相赠。
李叔明(710-787),名晋,字叔明,新政县人(现仪陇县,故宅在原南部县度门乡,后划归仪陇县度门镇,现仪陇县度门街道办事处)。少壮之期,豪侠仗义,诚笃忠实,温良敦厚,轻财好施,好读诗书,精研明经,与兄仲通苦读于离堆山洞窟中。唐肃宗时,中进士而入仕途。唐乾元中,除司勋员外郎。后迁京北尹、东川节度使、遂梓二州刺史。代宗时,破吐蕃有功,加检校户部尚书左仆射。德宗幸兴元,叔明出家资助军,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初,东川承兵盗,乡邑凋破,叔明治之二十年,抚绥有方,邦境安穆。出使回纥,不卑不亢,礼责回鹘可汗;担任京兆尹,政绩突出,百姓传颂;治理蜀地,平定盗贼,百姓安居乐业;吐蕃进攻,沉着应对,五路出击,将敌击败。
名家点评
“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
“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



作者: 别梦寒    时间: 2024-9-11 06:32
本帖最后由 别梦寒 于 2024-9-11 06:34 编辑

古典创作诗班第一讲作业
白雀23-黛眉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题目: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2、作者简介: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四大家。
3、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4、立意: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5、内容章法: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6、题材:纪游抒情诗
7、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8、修辞:隐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隐喻。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仿佛置身于“山重水复”的困境之中,感到前路茫茫,无所适从。但正如诗中所言,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前行,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发现新的出路和希望。这种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陆游在诗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


9、名家点评:
《唐宋诗醇》卷四十二评此诗云:“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
方东树《昭昧詹言》:“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此诗颔联:“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作者: 黛眉山    时间: 2024-9-11 20:50


白雀11-浅浅淡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内容及脉络:
首联第一句叙事点题,初闻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 后三联以转做承,句句对偶上流下接,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
立意:还乡
修辞:用典
题材:抒情
语言风格:形象生动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名家点评: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明代王嗣奭《杜臆》: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作者: 晓渔民    时间: 7 天前
本帖最后由 晓渔民 于 2024-9-12 13:11 编辑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作业:
白雀02-晓渔民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题目:阁夜 这是766年冬在夔州西阁夜中所作。
  2.题材:感时忆旧
  3.立意: 通过冬天所居之地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苦恼心情。
4.内容章法: 首联两句起,点明时间是冬天一个雪霁的拂晓,地点是夔州。颔联、颈联承,写出了所见所闻。尾联上分句转,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下分句合,眼前的寂寞孤独不算什么。
5.语言风格:沉郁顿挫  
6.修辞:典故,   卧龙(诸葛亮),跃马(公孙述)。  
7.创作背景: 760-770年杜甫漂泊西南。到766年时,他的好朋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相继去世了,同时四川又有战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写出这首诗。  
8.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作者: 绮玉    时间: 7 天前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作业:
白雀20-醉舞可乐

【秋读唐诗三百首】-七律篇

01 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内容及脉络:
首联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的追忆。颔联借用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迷茫与感慨。颈联以沧海珠泪和蓝田玉烟的景象,营造出迷离虚幻的意境。尾联七转八合,七句自问,八句自答,强调这份情感已然成为追忆,而在当时就已令人怅惘。
立意:通过对锦瑟的描绘,抒发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用典、象征
题材:咏物抒怀
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珠、蓝田生玉
语言风格:华丽含蓄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认为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是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自伤身世之作。
名家点评:
叶燮《原诗》:“锦瑟”一篇,借物起兴,毫无着落,特后人以目前意测度之耳。起联是“思华年”三字,一篇之骨。三四赋“思”也;五六赋“华年”也。末仍结归“思”字。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 年 - 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 轻风挽韵    时间: 7 天前
本帖最后由 轻风挽韵 于 2024-9-12 21:04 编辑

癸卫四月二十几日出京 金.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之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内容及脉络:诗前二联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以及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的痛楚。作者亲身经历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深刻反思了金王朝走向覆灭的历史演变。
立意:通过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来深刻反思金王朝走向覆亡的历史演变
修辞:用典
题材:纪乱
语言风格:通俗浅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7。旧历癸巳年。
名家点评:“遗山诗佳极多,大要笔力苍劲,声情激越。至故国故都之作,尤沉郁苍凉,令读者声泪俱下。”(清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
作者简介: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作者: 天香    时间: 7 天前
天香 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有感: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内容及脉络: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通过对杭州西湖早春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喜爱,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

修辞: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的“争”和“啄”两个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材:西湖早春


典故:即景寓情没有典故


语言风格:内容广泛,主题鲜明,语言浅易流畅,吸取了当地的民族语言。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诗人年少的时候就充满对西湖的向往,所以。当他在长庆二年抵达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西湖边游赏,实现了少年时的心愿。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兴奋地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大历之诗变为长庆,自如出黔中溪箐,入滇南佳地。元、白同以一往风味,流荡天下心脾,雅可以韵相赏;檃括微至,自非所长,不当以彼责此。(《唐诗评选》)
明末清初金圣叹: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以戥子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裕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清·何焯:平平八句,自然清丽,小才不知费多少妆点。(《唐律偶评》)
清·杨逢春:首领笔,言自孤山北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唐诗绎》)

清·胡以梅: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唐诗贯珠》)
清·赵臣瑗: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天香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寓情的诗,白居易在杭州时,对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的描写。观察仔细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西湖的春天描绘得生意盎然。首联紧扣主题写湖水。第一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楼观参差”景象,给人一种一种动感。第二句写水面与堤岸齐平,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湖面碧波荡漾,描写西湖的动态美。
颔联写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展现出春天勃勃生机的情景。黄莺和燕子都是早春的物象,用黄莺和燕子写早春非常呼应。“谁家”是自设疑问,反映了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联想丰富。

颈联转折写俯察花草,所见鲜花盛开姹紫嫣红,这里用一个“乱”字来形容。由于早春,花草还没有长得那么丰茂,只是随处可见,
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人对眼前的观察、包括欣赏、感受、及其判断,
客观的自然景物,映入诗人眼帘,诗人一会儿就写出了
西湖春行的情景。
“早”“新”“争”“啄”表现莺燕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描写花草的向荣。诗人准确而生动地,把西湖早春的气息传递给读者,读来给人以清新而心旷神怡,尽情享受西湖春日之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者: 言虑所终    时间: 6 天前
白雀16-言虑所终   诗分析
七律·入洞庭
清·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内容及脉络
诗前半首扣题,写入洞庭及所见。宋湘的七律“气体雄浑”(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九)“独往独来,全在意兴,不于中两联对仗争工拙,以古诗之法为五七律”(何藻翔《岭南诗存》),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这种风格。律诗一般都避免同一首中有重复的词语,中两联一般都讲对仗,但这一首一二句重复用“长江”,三四句重复用“湖”,把离长江、入洞庭、后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入”、“回首”都是十分质直的动词,“长江”“洞庭”这些词义本身就传达给人一种广阔感,这样的动词和名词连结起来,就造成了诗中雄浑浩茫的美感,使诗显得大气磅礴。“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终古”所带有的历史意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前半首所构建的雄浑气势和广阔时空十分有效地渲染了诗人的情感生成背景,使他要在下文抒写的怀古与感叹都显得深沉凝重。诗的一二句不对,三四句只是大致相对,这种以古诗单行之法写律诗、不规规于对仗的写法来自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鹦鹉洲》等诗,由于宋湘诗中所写的都是“长江”、“洞庭”等大物,又有“冥冥”等形容词,所以他的词看起来比崔李诗更加雄健。
下半首改用律诗的一般写法,对仗、平仄皆合律,这也和崔李诗相似。“深夜”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湖神也为这位忠直之士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深夜”渲染了环境的神秘气氛,突出了屈原的可敬,暗示了白天活动于人间的丑恶力量的可怕,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表示诗人夜深之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最后由屈原又想到宋玉。宋玉的《九辩》(即这里所说的悲秋赋)学习《离骚》,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牢愁,诗人于深夜孤舟之中的灯前欲读,但“又怕鱼龙跋浪听”。鱼龙本指水族,在这里它的喻义不太明确,但能使诗人“怕”,一定是一种不许他抒发不满情绪的陷害人的力量。诗人想起古人,欲以读古人之作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并借以抒发自己的类似于悲秋赋中所写的情感,却连这点自由都没有。诗的结尾很耐人寻味,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压抑,没有言论自由的环境,这种欲言不得言中所流露的焦虑和无奈,反过′来使前面的写景也更显得深沉苍凉。
2.修辞:用典。
3.题材:记行
4.典故:正则,屈原。湘灵,娥皇女英。悲秋赋,宋玉《九辨》。
5.语言风格:深沉,雄浑。
6.创作背景:没找到
7.名家点评:林昌彝,“气体雄浑”。冯振,“前四句连用叠字,一气直下,与崔李之作又同中有异。”
8.作者简介:  宋湘,字焕襄,一字止湾。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于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九岁能文,嘉庆四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贵州乡试正考官,云南曲靖府知府,官终湖北粮道,卒于任上。宋湘诗文皆工,肆力于古,文章醇而后肆,诗与同时的黎简并称。《清史稿》称其:粤诗惟湘为巨。著有《不易居斋集》,《红豆山房诗钞》。
作者: 半生雪    时间: 5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半生雪 于 2024-9-14 02:25 编辑

古典创作班第一讲作业:

白雀15-半生雪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赏析: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我不愿离开杭州到别出去,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内容脉络: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至于“言外余情”是什么则要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修辞:比喻
题材:杭州春景
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时,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至长庆四年(824)五月离开杭州,调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从《春题湖上》的末两句所表露的临别依依的语气以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

作者简介:
白居易
唐代·写景思念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作者: 夕阳红    时间: 5 天前
学习资料摘取
读张养浩之诗

作品原文*秋日梨花
文/张养浩
雪香吹尽树头春,谁遣西风为返魂。
月影己非前日梦,雨容独带旧时痕。
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莫讶殷韩太多事,仙家原不计寒暄。

内容及脉络:
张养浩:(1269~1329)元*济南人,字希孟,号云庄。幼有行义读勤奋。“以荐为东平学政"入京师为平章不忽木所赏识。选授堂邑县尹惠政。武宗时拜监察御史,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为当国者所不容。改除翰林待制,复以事罢之,养浩惧祸改姓名逃去。后复召用。仁宗延祐时累官礼部上书。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民相食,特拜死者无少怠得疾而卒。工散曲,有云庄休居自重小乐府》,《三事忠告》《归田类稿》。
创作背景: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监察御史张养浩上时政万余言,列举朝廷十大敝端,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逐除翰林待制。复以罪罢之,戒台省无复用。养浩恐没祸,乃变姓名遁去。仁宗继位,他才再度被召,启用为在司都事。这首诗就是他回朝复官后不久所做。诗中托物寄兴,以秋梨花象征自己经历一番政治风吹雨打之后,再度换发出异彩芬芳。
词典引注:
首联,雪香,引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雪香千叶。
梨花应是春季开放,而今秋重开。本属病太现象,但诗人不是科学家,他只能托物寄兴,借物言情。所以,当他看到雪白飘香的花朵,在萧瑟的秋风中,再度开满梨树枝头时,欣喜若狂之余,不禁诧意惊问:雪白飘香的梨花,早已被无情的春季信风从树枝上次落成尘了。是谁又派遣秋风(西风)使梨花再度还魂复活了呢?
颔联接着诗人仔细观这秋日的梨花,与其春日梨花差异性和继承性:这秋日梨花在秋月清辉的照耀下枝影疏朗,临风傲寒,更显得冷艳廷秀。不像春天那样浓密娇嫩在明月下风影移动,花影婆娑那般如梦如幻。然而她在微雨中沾溉或露滴浸润时,依然不失梨花一枝带兩的娇容仿佛带着春雨留下的痕迹,再度经受这秋雨的考验。这两句通过对比,暗出诗人经受了一场政治风雨之后不像初入仕途时,那样天真地耽于幻想,已经变得更加清醒,冷静更加老诚练达了;但那旧时风雨留下痕迹并未泯灭而应作为经验教训的积沉保留下来。月影梦,雨容痕即富有生命力的形像意态又蕴涵着深刻的反思理趣。正所谓物物不物与物,咏物而不为物所滞,方使物与我,物礼与人情巧妙交融,浑然无迹。
第三联一笔宕开,在广义上抒发对秋的新见:一般人只知道秋风萧索,千林万卉,红衰翠减,因而总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桑条于方春。于是草木无情,有时凋零进而感人生易老写激流勇退,发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益草木而争荣。而此诗却批判了这种"只知秋色千林老”,传统悲秋情绪提出:争信阳和一脉存之新见实属难能可贵。是啊,人们积习太深怎么能相信这"秋色"原是与春天的阳光暖气一脉相承而留存下来的呢?诗人意在说明人在中年以后或中老年之间,不应壮志消沉,而应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葆青春活力应奋发有为才是。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却含蓄地寄托在咏叹秋梨的物理中,尤觉警觉而发人深省。诗人一反传统悲秋的陈套而抒机自出,并非纸上谈兵,试看他晚年六十高龄还变卖家产赴陕西账荒济民终于心力交痒而累死任所,则可见其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精神之贵。
尾联再作转折,从人事说到仙家,但仍挽合到花开季节三事。《续仙记》载:唐代道人殷七七于渐西鹤林寺,使杜鹃花积日开放,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常于冬季令牡丹花秋日开数色,每朵让有一联诗,以预示其叔叔韩愈的未来遭遇。诗借用此典抒情,似乎也是在告诉人们:不要惊异殷七七与韩湘子太多事,让花在秋冬开放,因仙家本来就不计较花开的季节是在寒冬还是暖(暄)季。以"仙家"来对比世俗,曲折地表现了诗人不落俗流眼界见识和胸襟抱负,且富有种豪放潇洒私优游不竭的意趣。
此诗托物言情,通质比兴象征,立意新颖不落窠臼,句句未离开秋日梨花的是体形象特征,却又无不暗合诗人的政治经历及人生的政治经历及人生感受不即不离,不滞不脱。景物形象与人情理取浑融无间。语言清淡朴素,完浅而意深,亦如秋梨花那样素雅而芳馨。
作者: 大梦先觉    时间: 3 天前
大梦先觉
五律·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内容及脉络: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首句的补充;颔联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颈联写杜甫与李白各自在地之景,渭北是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是李白所在的江浙;尾联写作者的盼望。

立意:以诗学结契上立意。

修辞:比喻。以庾信,鲍照诗比李白。

题材:题赠,怀念。

典故:庾信,鲍照,用的明典。

语言风格:坦荡真率,笔力峻拔,热情洋溢。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年)或六年(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当时李白在江浙一带游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从诗歌上缘起的,杜甫思念李白,所以写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写景而离情自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行之箭什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五句寓言己寓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清·黄生《杜诗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者: 新宇斯    时间: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5:12 编辑

白雀组长-宇斯第一讲作业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代〕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带 一作:对)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作者:温庭筠
2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3.写作背景: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4.立意: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5.内容章法: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6.题材:漂泊行旅之作
7.语言风格: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
8.修辞:用典
9.名家点评: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带斜晖加“淡然”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淡然”,斜晖“淡然”也。再加“曲岛苍茫”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三、四,“波上马嘶”、“柳边人歇”,妙,妙!写尽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无风无雨,而不如是,固不独利州南渡为然矣(首四句下)。日愈淡,则岛愈微;渡愈急,则人愈哗。于是而鸥至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求归去耶?未以范蠡相讽,正如经云: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末四句下)。
《唐诗鼓吹笺注》:朱东岩曰:一二写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而不然者,不独一利州为然也。五六即“鸥散”、“鹭飞”,以逼出八之“独忘机”三字耳。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三四写日虽已晡,人马不堪并渡。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机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当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作者: 落月    时间: 3 天前
落月作业:

过江  【明.钱晔】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江渚:江边。
扬舲(líng):扬帆。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如桨。

内容及脉络:
     首联以直叙入题,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画面。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颌联写目击的江景。 颈联近瞻转入远眺;更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尾联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诗人的余情。

艺术手法:视觉 、触觉 、味觉、 听觉结合,远近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典故:尾联“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博异志》:“笛吹三声,水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龙跳喷。”苏轼《前赤壁赋》记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箫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题材:羁旅 怀古
立意:依过江的行程步步展开,将怀古与即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语言:慷慨悲壮

钱晔,苏州府常熟人,字允辉,晚自号避庵。官浙江都司经历。幼即能诗,长而益工,豪富好客。有《避庵集》。
作者: 柳之眉    时间: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柳之眉 于 2024-9-16 19:49 编辑

白雀组05-柳之眉作业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一作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818年)唐 ·白居易

七言律诗

绿丝文布素轻容,珍重京华手自封。
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裤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
欲著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

一,绿丝:绿色丝缕。
轻容:薄纱名。
珍重:珍爱重视。
寄附:寄赠。
二,内容及脉络
首联赋起,扣题,并写出自己对朋友寄来的礼物非常珍重。颔联对首联珍重进行展开,颈联承接颔联,做成成品后自己极其喜爱。尾联表达穿上衣服时感受,用折腰典委婉的道出了现在的窘态。
三,修辞手法
比喻:似,于
四,题材
答赠类
五,典故
折腰:《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彎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作「折要」。
六,语言风格
通俗易懂
七,创作背景

公元818年,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是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上的合作伙伴。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深厚,他们不仅是同窗好友,还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因此被称为“元白”。他们的友谊始于公元803年,当时24岁的元稹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一同考中公务员,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遭遇贬谪的事业低谷,还是亲人故去的脆弱关头,两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见真情的模范好友。
在文学上,白居易和元稹的思想一致,共同推动新乐府运动,他们的诗作被称为“元和体”。元稹的作品《莺莺传》(即西厢记的原版)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诗词唱和,都是他们深厚友谊和文学成就的体现。他们的交往不仅限于文学上的交流,还包括生活中的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成为了唐朝文坛的重要人物。
此外,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唐朝著名的风流才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都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流韵事和审美趣味。这种共同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八,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作者: 听雨眠    时间: 前天 18:15
白雀10----听雨眠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1.题目  冬至夜
2.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写作背景  约作于四十七岁被贬忠州刺史任内,诗人情绪不佳,心境消沉
4.立意  冬至夜作者很难看到前途曙光,心中充满惆怅,心灰意冷,意志消磨
5.内容章法   首联用“濩落,沧浪开始来讽喻自己的沦落失意,年近半百,日渐衰老,仕途艰辛,因此意志消磨,身体多病,须鬓逐渐斑白更显落魄的境况
6.题材  讽喻
7.语言风格  白描
8.修辞  引喻  比喻  用典







欢迎光临 古典听风书院 (http://bbs.zggdx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