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标题:
古典诗十八期春雷组第十七讲作业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晨
时间:
2023-2-8 19:44
标题:
古典诗十八期春雷组第十七讲作业贴
本帖最后由 子晨 于 2023-2-8 19:46 编辑
作业::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作者:
红叶
时间:
2023-2-9 11:46
古典诗十八期春雷组第十七讲作业:春雷08-红叶
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七绝 春
苏醒万物闹春风,香暖平川绿映红。
漫步庭前芳草碧,缓随蜂蝶隐花丛。
作者:
清/风
时间:
2023-2-9 16:27
古典诗十八期春雷组第十七讲作业:
梁上乌衣展丽姿,岸边杨柳恐新迟。
东风不解春闺意,始向高楼弄鬓丝。
——『春色有怀』文/春雷16-清风
作者:
四叶草
时间:
2023-2-10 15:20
本帖最后由 四叶草 于 2023-2-10 15:26 编辑
古典十八春雷组十七讲作业
七绝 春日游园赏花闲思
文/四叶草
群芳竞发满园中,可爱紫蓝深浅红。
何故花容嫌碧绿,疑猜不合叶雷同。
作者:
雨菡
时间:
2023-2-11 14:14
本帖最后由 雨菡 于 2023-2-11 14:16 编辑
古典诗十八期第十七讲作业:
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春雷03-我有一帘幽梦
七绝 /春
文/我有一帘幽梦
陌上莺啼桃欲红,鸳鸯戏水小桥东。
青堤淑女遥相问,何日君归诉别衷。
作者:
雨菡
时间:
2023-2-11 14:54
本帖最后由 冬日暖阳 于 2023-2-17 17:34 编辑
古典诗十八期第十七讲作业:
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春雷-雨菡
七绝/早春
细雨酥吟草色微,轻风悄解杏梅衣。
眼中春意还清浅,心上莺歌已暗飞。
一点春老师
七言绝句 押微韵细雨酥吟草色微 , 轻风悄解杏梅衣 。 仄仄平中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中 。 眼中春意还清浅 , 心上莺歌已暗飞 。 仄平平仄平平仄 , 平仄平平仄仄平 。 问好春雷 — 雨菡诗友 。 您的七绝 . 早春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营造了春风解冻 , 物事争新 , 蓬勃向上的精神 。 平仄无误用韵正确 。 点赞 !
作者:
相逢是首歌
时间:
2023-2-11 17:35
古典诗十八期第十七讲作业:
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春雷-向幸福出发
七绝/早春
满树棠花曲径深,湖堤细柳未成阴。
鸳鸯几对春波上,听语黄鹂无处寻。
作者:
羽君
时间:
2023-2-11 19:51
本帖最后由 冬日暖阳 于 2023-2-15 16:23 编辑
古典诗十八期第十七讲作业: 以‘春’为题作七绝一首,限平水韵。
七绝:春
文/羽君
春风拂过小窗轩, 半树桃花次第喧。
几朵呆萌几朵旖, 芳菲矜瘦共茶温。
作者:
墨寒
时间:
2023-2-12 19:56
十七讲作业
春雷组-竹影清风
七绝·惜春
文/竹影清风
拾缕春光润我诗,风和正是读书时。
好花对景应争发,空老枝头恨已迟。
作者:
冬日暖阳
时间:
2023-2-14 09:45
绿绮-南风
春游
长空丽日鸟鸣丫,两道云台吐蕊花。
三五寻芳还自在,人生正是好春华。
作者:
雨菡
时间:
2023-2-14 22:05
本帖最后由 冬日暖阳 于 2023-2-16 21:36 编辑
古典诗十八第十七讲作业
春雷18-疯子
寻春
文/疯子
萎萎夕照冷寒沙,却道春风入万家。
倚梦南巡三万里,方知微雨湿梨花。
浅秋老师
先看启句 “ 萎萎夕照冷寒沙 ” 萎萎常指植物枯槁 、 凋谢 , 作者在这里用来修饰快要下山的太阳 , 也未尝不可 , “ 寒沙 ” 二字道出了北方的春天依旧遥远 , 所以只能梦 , 只能寻 , 为下文的 “ 倚梦南寻 ” 埋下了伏笔 。 再看承句 , “ 却道春风入万家 ” , 北方依旧被寒冷所裹挟 , “ 万家 ” 却在翘首以盼 “ 春风入万家 ” , 紧扣主题 , 同样是为梦中寻春做铺垫 。 “ 见乍开 、 桃若燕脂染 , 便须信 、 江南春早 。 ” 的确 , 江南春早 , 所以作者 “ 倚梦南巡三万里 ” 去寻春 , 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 写出了春天的遥远 。 不远万里去寻春 , 找到春天了吗 ? 最后看合句 , 作者给出了答案 — — 方知微雨湿梨花 , 我们这里夕阳照寒沙 , 江南的春天已经来了 , 有微雨和梨花为证 。 纵观全诗 , 启承转合 , 环环相扣 , 梦里寻春 , 春已到江南 , 给人以梦想 , 给人以希望 。
作者:
大臉貓
时间:
2023-2-15 13:23
本帖最后由 大臉貓 于 2023-2-15 13:27 编辑
第十七讲作业
春雷01~大臉貓
七绝·春
绵城二月梦飞花,却看清辉拾草芽。
雀鸟登枝惊树杪,忽闻犬吠近奴家。
欢迎光临 古典听风书院 (http://bbs.zggdx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