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标题: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冬组作业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口心雨    时间: 2020-11-4 21:19
标题: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冬组作业贴: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以秋日送别起意,五律一首,题目自拟,平水韵。
(温馨提示:作业截取时间下周三晚上八点)


作者: 莫默    时间: 2020-11-5 03:15
本帖最后由 莫默 于 2020-11-6 11:25 编辑

诗十四五侓第三讲作业
离别
冬组~33莫默
汽笛催今痛,寒台并影长。
浓浓忧别语,淡淡诉情伤。
月照离人冷,霜侵野菊黄。
唯期同把酒,故里话梅香。
作者: 月舞楼心    时间: 2020-11-5 19:11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缘于九六
冬组~月舞楼心
冷月当空白,霓虹分彩勤。
从来无消息,昨夜有佳音。
相对形如旧,同言忆昔新。
西风催岁复,醉里论晨昏

作者: 清姿    时间: 2020-11-6 05:30
冬21-清姿作业
律.车站送小妹

清姿

二八芳龄小,孤身即启程。
汝睁真挚眼,余起别离情。
汽笛一轰响,愁肠百结生。
可怜乡里水,难去远方城。
作者: #心雨#    时间: 2020-11-6 06:07
本帖最后由 #心雨# 于 2020-11-6 06:14 编辑

第三讲作业:冬03-心雨
五律*秋日送别
心雨
野陌连秋色,长亭送友人。
西风催落木,残雨湿寒巾。
笛吼双行泪,车奔万里身。
朦胧君去远,从此聚何论。
作者: 把酒问青天    时间: 2020-11-6 15:56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20-把酒问青天
     
    五律 秋日别友

    长亭辞故友,秋暮向苍凉。
 石径梧桐染,疏篱菊蕊黄。
    落红萧瑟瑟  孤雁渺茫茫。
 浊酒千杯少,悠悠情意长。  
   
作者: 忆江南@    时间: 2020-11-6 18:50
古典诗十四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组18-荷塘听雨
五律   秋日别公婆
萧萧一夜凉,征雁速南翔。
生计催游子,余尘别故乡。
夫妻双颊泪,翁媪满头霜。
伫立秋风里,天寒瘦影长。

因有事回家一周,返程。老人送我们上车。
作者: @明月    时间: 2020-11-7 06:01
本帖最后由 @明月 于 2020-11-9 16:55 编辑

送别

明月
忆昔那年秋,黄昏古渡头。
西风孤雁送,落叶满江愁。
久别无消息,难逢思不休。
长望问明月,君在几层楼。

作者: @素月    时间: 2020-11-7 08:29
本帖最后由 @素月 于 2020-11-10 12:20 编辑

冬01~素月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以秋日送别起意,五律一首,题目自拟,平水韵。
五律·秋日送别
文/素月
日暮江天寂,骊歌带晚凉。
相怜千万里,一别几多伤。
芦雪缠绵意,雁鸣珍重长。
孤蓬随浪尽,不觉泪成行。

冬青老师点评:
作者描写了秋日离别的情景。浓墨渲染了伤别的气氛。
首联以暮气沉沉,离歌晚凉,把氛围刻画出来。
颔联,接合没有处理好,在上句。
若是“将行/千万里”,或许比较明确一些。
颈联,描写了爱人分别的情景。
尾联,人已走,作者泪流满面,整篇作品达到高潮。
中二联,对仗不够工整,可再推敲。另外,联与联,勾连不紧,个说个话,这个需要处理一下。
作者在气氛描写与情感表达上比较不错,布局有些不足,主线上,还需考虑互相勾连,与照应。


作者: 独钓。寒江    时间: 2020-11-7 10:58
古典诗十四第三讲作业
五律?  题秋别图
文/独钓寒江
陌上生秋草,空知学醉歌。
霜寒沙渚静。木落楚山多。
无奈扬州路,可怜白发何。
依依情共老,不畏有风波。
作者: 台灯    时间: 2020-11-7 19:36
五律:秋日送别(第三讲)
   诗//冬02-台灯
故人将远别,辞我向苍茫。
渐渐斜阳坠,萧萧天气凉。
挽留能几日?牵挂有三湘。
每至难眠处,留言短或长。

作者: #心雨#    时间: 2020-11-8 06:03
本帖最后由 #心雨# 于 2020-11-8 06:06 编辑

第三讲作业:冬08-沙漠居士
五律?秋日别友
文/沙漠居士
又到深秋季,飞霜伴月前。
飘零红叶漫,寂寞菊花鲜。
路白程开起,言多道未全。
涕流斟别酒,从此聚何年。


作者: 猪猪    时间: 2020-11-8 11:34
             五律?  别 秋
                       猪猪
霜冷梧桐晚,菊残蛩响收。
利风催柳折,孤鸟逐云浮。
忽忽老将至,迟迟愿未酬。
东隅虽已逝,岂负鬓边秋。


作者: 一片天空    时间: 2020-11-8 20:38
五律 秋日送别
一片天空

江岸芦摇曳,送君去蜀城。
萋萋秋露湿,寂寂独鸿鸣。
千里赴云路,一天莫泪声。
冰心甘似水,相伴载舟行。
作者: 寂寞醉孤独    时间: 2020-11-9 12:29
古典诗十四初级班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寂寞醉孤独
五律    节后别父母
庚子新年过,初春既远程
寒门行渐远,汽笛动离情。
长岭云天阔,山村柴火轻。
动身离父母,再去玉环城。
作者: 明月千里    时间: 2020-11-9 13:23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五律. 秋日怀乡
冬26-明月千里  
彩虹青城绕,危楼次第清。
名山观翠影,隔岸闻啼莺。
客宿他乡意,柴门故土情。
良人频顾盼,圆月几时明。
大群评阅-零度 20:01:22
这首作品从首联上分句说起

大群评阅-零度 20:02:37
上分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句子灵活性很不错的

一个雨后的场景
下分句是楼倒映在水面上的描述
这一联诗家语韵味很足
但是我个人有个建议

青城和韵脚字的清
很容易在概念上给叠了
同时上分句本身就没有按格律来描述

但是律诗在出句上相对是宽松 为意境可以的
大家也学习过拗救
所以个人觉得考虑一下上分句
颌联上分句又出来个翠 相同的颜色出现多了  这个转换位置会因为翠的出现显得拥挤
而且这时要注意让自己融入景色中
因为首联描述的很幽雅
自己融入进去才会让幽雅活起来
比如 临山披靓影
下分句闻需要考虑的
因为这个闻是听见的意思 对于莺声体现的不够
隔岸啭莺声
把自己融入在景色中 去聆听 这样才会让诗文活起来
颈联做为顺承  个人觉得取物象应该再有所推敲
应该把此时的自己需要什么给描述出来  这时应该追求客在寄家书之类

突然出现他乡意  把诗文张力给缩回来了
下分句和上分句 做为一个整体关联不够
尾联虽然在转的时候  利用了颈联的下分句
但是颈联上分句的不够 这时尤为明显
下分句圆总觉得有些差强人意
既然上分句有了顾盼
为什么不把顾盼中的缘由带出来

问月几时明

让作品更有余味
这首作品在炼字炼句都需要再推敲

颈联需要大手术




作者: 茉莉爱籁客    时间: 2020-11-10 00:17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25——爱籁客

《五律☆作别西风》


红罗相送远,君意莫能留,
挥手成空影,凝眸复冷秋,
菊开寒岁里,香抱劲枝头,
落叶纷飞处,何时风雨稠?
  大群评阅-零度 20:26:34
这首作品我初看时很喜欢首联上分句
和题目融合的别有一番韵味
但是下分句后三字不好  有些破坏了意境
其实这里不要怕重字
君意莫相求
很自然带出一种心境在里面
也能让联句之间有契合点
这样颌联的顺承也能活起来
颌联上分句还是不错的  但是需要对首联下分句形成修改
这个眸也是十二尤的
尽量避免一下
复做为句眼字 不是最好的选择

品一下  成已经是成立了  空影是成立的事实
那么对于这种事实 用复好吗

凝魂对冷秋
事实成立 需要是面对
所以注意句子之间的关联
颈联没有什么大的毛病 也没有什么亮点
问题出在哪里  和主题关联不够
对于顺承来说  自然递进不够流畅
如果非要追求上分句
把下分句位置给它再拉远一些
体现风
同时抱有些生猛 试试醉
尾联我很喜欢  只是下分句风雨 这个风出现的模糊了概念  
让作品呈现的不够

本身期待自己再次面对

设问可以 方向真的很棒  只是描述需要再斟酌

利用落叶来斟酌自己想要的方向


作者: 幽兰梦    时间: 2020-11-10 00:36
古典诗十四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09-幽兰梦
            [秋逝感怀]
          冬09-幽兰梦
寒露飘西岭,峰峦褪碧葱。
疏枝摇瘦影。残菊谢篱东。
秋去冬初入。年移岁不同。
光陰难锁定,莫守白头翁。
大群评阅-零度 20:47:12
这首作品首联上分句 作者考虑格律所以没能把最好展现意境的字写出来

出句方面为了意境可以相对宽松

寒露是主体  这时这个飘和寒结合  飘过于轻盈  而寒过于重

寒露过西岭
别太在出句中拘泥意境
这样下分句出现也会是一种对上分句的补充说明

二者才能扣成一体
颌联上分句疏枝需要考虑
已经疏枝了再摇瘦影 有些重叠
完全可以借用自然景物体现出瘦影
余晖斜瘦影
下分句这个篱东我怎么感觉这个对仗很别扭
而且这个谢有点用力过猛

这种尽量好好考虑下,化用典尽量追求原本
注意在颈联时明显的去调整句式

首二联句式已经相同了
上分句描述就太直白了

哪怕运用一个雁也比秋好

雁远初冬近

还能调整句式  
别像现在这么描述  感觉记账那种
现在反贪很厉害  账目要隐晦
把下分句再推敲一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化用可以  注意整体
尾联句式还是如此 句式需要调整
尾联上分句还好理解
下分句我看不明白
颈联下分句描述不够 尾联就出来这种毛病
让人看不到作品要归何处

颈联要是
雁别初冬近,年移思绪同。

下分句必须修改

下分句把握上分句去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 惠风和畅    时间: 2020-11-10 07:21
本帖最后由 惠风和畅 于 2020-11-10 21:31 编辑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此讲作业看我能不能交上)冬-15惠风和畅
秋•别
文/惠风和畅
露重千山瘦,菊溪百里遥。秋高排雁阵,棹启荡船飘。
母立桥头上,凝言落寂娇。儿行天际下,日夜母心焦。

作者: 水之湄    时间: 2020-11-10 10:04
秋日别离  冬13-水之湄
秋叶萧萧下,故人去远方。
疏篱花正艳,幽径草沾霜。
千里风云暗,孤身客路长。
此时归去后,对酒忆柴桑。
作者: 致青春1    时间: 2020-11-10 12:49
本帖最后由 致青春1 于 2020-11-10 14:02 编辑

五律~送别
文/青春
落雨久无晴,愁云暗自生。
离家心不舍,嘱语绪难平。
柳畔凝眸对,长亭洒泪行。
频频挥手去,渐远白帆迎。
作者: 自由如风云    时间: 2020-11-10 13:43
本帖最后由 自由如风云 于 2020-11-10 13:44 编辑

冬32自由如风
一去江南远,相逢何有期。
不斟离别酒,莫赋送情诗。
字满方笺短,杯空浊泪漓。
长亭量寸步,雁转少青丝。


作者: 自由如风云    时间: 2020-11-10 13:50
致青春1 发表于 2020-11-10 12:49
五律~送别
文/青春
落雨久无晴,愁云暗自生。

三平
作者: 鹰--    时间: 2020-11-10 14:16
本帖最后由 鹰-- 于 2020-11-10 15:46 编辑

冬组07-鹰



送发小离沈


发小常相聚,今朝送别离
秋风携暖日,鸿雁北回师
前路有牵绊,慢车不惧迟
转身千里去,复又定佳期

作者: 竹溪    时间: 2020-11-10 14:41
本帖最后由 竹溪 于 2020-11-10 21:01 编辑

古典十四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组-28子云
送我的农民工兄弟
人生如过雁,秋后又南迁。

只道家山远,谁知世路难。
登车需问酒,望月莫凭栏。
霜老青衫客,情深也自宽。





作者: 寂寞醉孤独    时间: 2020-11-10 16:49
忆江南@ 发表于 2020-11-6 18:50
古典诗十四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组18-荷塘听雨
五律   秋日别公婆

忆江南@
前天 13:36
古典诗十四作业
冬组18-荷塘听雨
五律 重阳节有寄
篱边雏菊香,天际雁南翔。
风起桂花落,枝残脆柿黄。
寂寥逢九节,漂泊在他乡。
几段茱萸折,登高寄北堂。
问好听雨B
   提笔先看好物象起落之时,比喻八月雁子去南方,九月菊花开始香,十月桂落柿子黄。明白了这些就不致于乱象了。
   写景除了表明适合的季节,表明事发时间,再就是借景托情。不是所有的景都可以用,要选最有特色或最典形的用之即可。
  建议前四句手术,后四保留。加油!
作者: 无风    时间: 2020-11-10 21:21
本帖最后由 无风 于 2020-11-11 10:24 编辑

冬16-无风

七律.秋日送别爱人

离家己入秋,落叶泛寒流。
积晦湖烟聚,浮冰绳缆溜
风从袖口入,霜作鬓边游。
万语无从嘱,千丝织作裘。

作者: 疏影03/岸芷汀兰    时间: 2020-11-11 00:00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组-岸芷汀兰
五律    秋 别
园里看桥廊,凭栏落叶黄。
残红铺菊径,鱼跃水中央。
翠鸟鸣湛露,鸳鸯绚紫阳。
蒹葭应自老,君别泪痕裳。
作者: 莫凡    时间: 2020-11-11 14:19
第三讲作业
秋思
文/曾敏毅

落木纷纷下,凉风阵阵寒。
蓝天排大雁,碧照晃芳兰。
物候金秋转,机缘预早安。
仙心归守土,是处水云欢。
作者: 太阳系    时间: 2020-11-11 16:41
第三讲作业
《秋日送别》
06号太阳系

秋季悄然至,秋田片片黄。
共斟离别酒,朋友行他乡。
胸抱宏图志,鲲鹏展翅翔。
同心频祝愿,事业建辉煌!
作者: 可乐冰    时间: 2020-11-11 19:13
古典诗十四第三讲作业
冬10可乐冰
秋日辞别友人
辞工归故里,秋至急收成。
好友提箱送,红霞伴日迎。
风轻红满径,天旷雁回声。
待到平安处,信回诸位兄。


作者: 平凡    时间: 2020-11-11 20:04
古典诗十四第三讲作业
     冬30——平凡
     五律·秋日送别
日暮红霞密,长街景色新。
花残才忆送,骤雨欲留人。
且待风云止,车行漫远尘。
茫茫随疾走,默然立湖滨。
作者: 把酒问青天    时间: 2020-11-13 08:58
把酒问青天 发表于 2020-11-6 15:56
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三讲作业:
     冬20-把酒问青天
     

谢谢老师点评!




欢迎光临 古典听风书院 (http://bbs.zggdx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